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脑白金到底是什么东西

导语:明朝“脑白金”:书画作为送礼佳品,举国买卖,却让“造假”猖獗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绢

在《范氏集古印谱》一书中,万历三大“布衣诗人”之一的沈明臣有序云:“上海顾氏称世家,三世以博雅传,自御医公世安氏搜购始,及光禄君汝由、鸿胪君汝修、大理君汝和、光禄子天锡,歴祖孙、父子、兄弟绵远,而搜购远近不遗余力。”又有记载汪爱荆、汪珂玉父子“于万历间集诸名画,半出家藏,半易诸友”。

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文人墨客对于书画收藏品的喜爱,以致花费数代人的心力搜罗字画。这明显与明初朱元璋所倡导的“崇俭抑奢”的消费观念是不符的,从洪武到万历,影响书画消费的不止是统治者的态度,更重要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基础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书画消费市场逐渐兴盛。

大明“脑白金”:书画是最佳送礼选择

1、商人不想做土财主,买画提升档次

文震亨曾言:“金生于山,珠产于源,屈指不穷,尤为天下所珍惜,况书画在宇宙岁月既久,名人艺士不能复生,可不珍秘爱宝?”书画自古以来都是高雅艺术的象征,一直颇受文人阶层追捧,但真正将明代嘉万时期的书画市场推上中国历史顶峰的,却不是文人阶层,而是一直为文人所不齿的商人阶层。

说起士商矛盾,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提出的“士农工商”的概念,在古代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商人的地位一直很低下,一直到宋朝,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才有了一定的提高。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改善社会地位的愿望更加强烈,而追捧文人字画,成了标榜身份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商人的努力,士商关系空前改善,但二者之间仍存在分明的界限。文人也点评这些为彰显社会地位和财富实力而购买书画的人为“元非酷好,意作标韵。”

仇英 《修竹仕女图》

2、行贿官府的“脑白金”

与身份象征功能相似的是书画的礼品功能,即在人情往来中充当礼品的角色。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商业活动也十分兴盛。无论是商人与商人之间还是商人与官员之间,都有很多人情往来。而书画兼具审美价值与收藏价值,自然成为了礼品的绝佳选择。而明代的官场受贿之风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采取刑戮与监察相结合的办法,重典治吏,吏治相对清明,而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货币、资本的高度发展,使得官员对于金钱的渴望更甚从前,加之官员俸禄微薄,更加助长了官场的“拜金风气”。而作为不得不寻找政治权力作为庇护的商人,就把握了官员的心理,把“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书画作为礼品行贿,这样的贿赂手段被称为“雅贿”,无异于最佳礼品“脑白金”。而商人与商人之间的赠送,则更多是出于同阶层之间的夸耀心理。

3、“跟风模仿”,家里有画成必要因素

发挥书画的审美功能可以说是众多消费动机中最纯粹的一个,而出于这个消费动机的消费者往往不是豪门士绅,也不是官员氏族,而更多的是社会中的平民阶层,也被称为市民阶层。 这个阶层的市民购买的书画作品往往不是出自名家,他们看重的并不是其收藏价值而是其美学价值。而购买来的书画也多用作自己观赏或装饰房屋之用。

据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眀时不同的挂画需要适应不同的时节,而人们所需要的画作在每个月份也不尽相同。除了社会风气的影响,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也是促使书画市场在市民阶层中发展的原因。由于温饱不再是人们所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品质生活成了新的追求。这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娱乐活动的丰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室内悬挂书画作品迎合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需要。

明 陈洪绶作品

书画交易的影响因素

据记载,明代书画交易市场上书画价格差异较大,多的可达数百金,而少的则白银二两或数百文即可购得。除了书画本身的品质外,还有一些影响其市场价格的因素。

1、 市场供应量

根据供求关系我们可知,供给量与价格呈反比,市场供给量越大,价格则越低,也就是所谓的“物以稀为贵”。在明代书画市场上,绘画作品单价最贵的是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价值一千二百金,而书法作品中较昂贵的有唐代书法大家怀素的《自叙帖》,价值六百金。

可见,今天书画收藏界的名人效应在当时同样适用,大家的作品兼具了审美价值,收藏价值与自夸价值。诸如上文提到的张择端、怀素、以及魏晋时期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作品都颇受时人的追捧,价值不菲。如若作品不仅出自名家,而且是孤品名本,则价格不可估量。

2、书画主题

在众多因素中,书画的主题也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文震亨在《长物志校注》中记载,在众多画作中,主题为山水的画作价值最高,其次是竹、树、兰、石等文人画,价格最次者为人物、鸟兽、楼殿、屋木等类别。而书法则按照正书、行书、草书的顺序,价格从高到低排列。

明 《华山图册》

从中我们得以窥见山水画在明代画坛的崇高地位。这是因为自明初开始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使文人长期处于文化高压之下,朱元璋强行推行的南宋画风早已在画坛引起不满,在王朝统治力度松动的中后期,山水画理所当然地作为文人的“叛逆”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明代的画派之多样,画法之新变,远超元明两代。同时,也因文人画已在宋元时期发展至巅峰,明朝发展空间有限,因此,文人画在明朝并未取得很大发展。受此大趋势影响,书画的主题也对其价格影响颇大。

3、 社会环境

由于在战争年代,人们关注点集中在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上,对于书画等高层次消费品需求相对减少,受价值规律影响,战争时期书画作品价格相对有所下降。如顾山周氏家藏的《二谢帖》,出自王羲之之手,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鉴定称:“此希世之宝也,每一字当得黄金一金。”然而在甲申寇乱时期,典于一富人家,止得米一百二十斛,由此可见,同一作品,在不同社会大环境之下的价格亦是有天壤之别。

带动民间品味提升,但造假模仿的也很猖獗

可以说,世风影响了明朝嘉万时期的书画消费,同时,人们对书画的需求也反作用于世风,不仅对当时的消费结构产生了影响,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风气,并促进了书画水平的发展,为后世保留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

1、风雅之好

由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书画消费热衷不已,因此,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股爱好风雅的社会风气。“胜客晴窗,出古人法书名画,焚香评赏。”这是明代后期有闲阶层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一。同时,书画消费的如火如荼也对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晚明时期有关书画鉴赏的书籍也层出不穷。

如晚明孙鑛根据王世贞的书画题跋撰写《书画跋跋》中提到“有明中叶,吴中士夫争以清赏相贵。都穆玄敬,朱存理性甫,王世贞元美号为巨魁。玄敬、性甫辑有成书,元美书画跋尾附《四部稿》而传。流俗不能登其堂。”“以清赏相贵”的方式是“辑有成书”,即编撰鉴赏类书籍。

明 林良 灌木集禽图

因此,不管是对时人的艺术鉴赏力还是对后代的鉴赏水平的培养,都有利于社会向雅风气的形成。也因为,书画的价值不菲,使得其能够得到较好的保存,有的家庭,甚至将其作为传家之宝流传给子孙后世。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消费的刺激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我们今天可能难以欣赏到前人留下来的珍贵字画。或是被珍珠当鱼目,或是被以假乱真也未可知。

2、造假之风猖獗

伴随着风雅之好兴起的还有作伪之风。有市场的地方就会有风险。关于作伪,我国书画赝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唐宋以来,随着官藏、私藏风行,作伪的手段也随之革新,而发展到明朝嘉万时期,市场上的赝品更是层出不穷。但对于书画的“仿本”,我们却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作品粗制滥造,流通到市场上也是因为有人想趁机牟利,以假乱真。

而有些仿本则不然,如儿子仿父亲,徒弟仿师父之作,其创作动机并非为谋利,而是为提升技艺而作。除以上两种情况以外,还有书画家出于各种原因找人代笔,一般是由于市场上供不应求或是想要接济代笔人。不管怎样,赝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始终有悖于市场秩序,加大了收藏者的风险,也为后世鉴别真伪加大了难度(因为往往真品与赝品出现时间相差不远,难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鉴别)。可以说,书画赝品的出现高峰,正是自明代始。

总结

一个时代的艺术审美一定程度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水平。可以说,明代嘉万时期书画消费的兴起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是有紧密联系的,在温饱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此外,士商关系与官场风气也是书画消费的重要刺激因素。可以说,在封建时代出现的任何一个消费高峰都是以经济为基础,多方作用的结果。世风带动了需求,需求反作用于世风,书画在发挥礼品功能,审美功能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社会各阶层的鉴赏能力,创造了一个“全民风雅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明清书画市场研究》

2、《竞尚清雅:明代嘉万时期的书画消费》

3、《明代中后期江南艺术品消费探究》

4、《论明朝中后期贪污受贿问题》

5、《明代晚期书画市场与士商关系》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