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讲解(王阳明知行合一重要的口诀)
导语:《传习录》:来看看王阳明是如何解释知行合一的
本月初买了两本书,《中国哲学简史》和《传习录》,这两天在看传习录,对“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传习录》是辑录王阳明与其门弟子及友人之间的对话,书信而成,集中体现了王阳明本人的思想,“知行合一”是《传习录》的重要主题之一,另外还有“心即理”,“致良知”,下面通过原文来看王阳明本人是如何解释知行合一的。
知行合一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徐爱说:现如今许多人知道应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却做不到孝顺、友爱,这样看来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徐爱,王阳明的妹婿,也是王阳明的第一个学生)
对此,王阳明说到:“《大学》里面给出个真知,真行的例子,‘就像喜欢美色,就像讨厌恶臭’,见到美色属于知,去喜欢就是行,只要看到美色便自然而然喜欢上了,不是见到美色起了个念头再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去讨厌便是行,一闻到恶臭便自然而然地讨厌上,并不是闻到恶臭起了个念头再去讨厌。如果说一个人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已经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样才可以说他是知道,而不是口头说说知道;又比如说知道痛,就必然已经痛了才知道痛,说知道冷,就一定是已经冷了才能说是知道;知道饿,就一定是已经饿了才知道,诸上所述,知和行如何分开呢?”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徐爱说:古人把知和行分作两件事,也只是要世人明白,一方面去做知的功夫,一方面做行的功夫,这样功夫才能有着落之处。
对此,王阳明说到:“你这样理解反而是背离了古人的意思,我曾经说过,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说到知,行就已经包含在里面,说到行,知也包在里面。古人之所以将知和行分开,是因为世上有两类人:一类人是懵懵懂懂,任意而为,完全不加思考,所以推出知的概念;另一类人是整天空想,不肯切实躬行,全屏主观臆测,所以提出行的概念。这是古人不得已而提出补偏救弊之说。”
先生曰: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王阳明继续说道:“现如今的人却将知与行分作两边,认为必然是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如今我讲习若只是讨论知的功夫,等知道真切之后才去行,必然会导致一无所成,也终身无所知。”
“知”的概念上面说到见到美色,恶臭属于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包含了知和行,对此,你是否对王阳明的“知”的概念感到模糊,下面是王阳明对“知”的解释: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
王阳明说:“是的,身体的主宰便是心,心的发挥便是意,意的本体便是知,意所作用的对象便是物。比如意念作用于侍奉双亲,那么侍奉双亲就是一件事物;意念作用于辅助君主,那么辅助君主便是一事物;意念作用于所看到,所听到,所说的,所行动的,那么所看到,所听到,所说的,所行动的便是一事物”
所以知是意念的本体。
王阳明所认为的知和行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下一篇文章分享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朱熹的格物致知的不同。
本文内容由小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