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不追问来处的人生会有无限可能吗(不追问是什么意思)

导语:不追问来处的人生,会有无限可能

人生,必须追问来处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对自己之所以是现在这样,之所以会过成现在这个样子产生过疑问?是否想弄清楚?

在看过《性格拼图》一书后,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中讲到,我们的性格形成来自三个部分的影响,①遗传②过去的成长环境和经历③自主选择。看到这里,我感觉自己豁然开朗了,很是认同书中的观点。

结合书中的观点,我梳理了自己的人生,也把自己的问题归了归因,有来自父母的原因,有我所遇的人或事的原因,还有我自己的主动性选择的原因,这些造就了今天的我。

然后呢!知道了这样有什么用呢!我想了想,大概我可以需要更尽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以免孩子长大后,埋怨我这个外因。

但这样的人生很是辛苦,感觉我好像教会了孩子——遇到问题除了看自己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找外部原因。

前两天,同事找我聊天,说他哥哥跟嫂子闹矛盾了,要闹离婚。说哥哥每次跟嫂子闹矛盾,最后找到的原因就是,自己的父母没有给他提供一个好条件,没有给自己盖房子、买车子,所以老婆整天找事。

我听后愕然,因为这种在心底里埋怨老人这种事情,我听到过很多,也经历过。我的二舅,就是因为感觉外婆对自己不好,对其他兄弟好,然后喝药走了,也许当时他想吓唬吓唬外婆,想让外婆出点钱,可结果很悲催。

这不禁让我更加怀疑性格由来一说,如果我相信了书中所说,那么就是外婆也对二舅的走有责任,如果我选择相信性格由来一说,那么同事哥哥离婚,同事的老妈也要负点责任。

直到这两天,我又看到了另一本书《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书中彻底推翻了原因论,书里讲到了“目的论”。

目的论,就是人以对自己“有好处”的“善”为目的,并在这样的观点之下采取行动时理解事情的方式。

根据目的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人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都是为了对自己“好”,对自己“善”,包括他们所找的所有原因,也是为了服务自己的目的而已。

书中有许多颠覆常识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犀利,但有理有据,并且这样的观点让人愿意信服,因为选择相信它们就等于选择了希望,选择了人生有无限可能。

重要的不是原因,而是你的目的。

小时候,经常听到好多已婚有孩子的女性,在聊天的时候会抱怨另一半,抱怨婆婆,吐槽完之后会加一句,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离婚了。

每当听到这样的说辞,我都认为这些为孩子选择牺牲自己的女性真伟大。其实,不管是我妈妈还是我婆婆,她们也都说过这话。

可现在自己也到了这个年龄,有时候跟老公闹矛盾的时候,不知怎地,我也会想到这句话,但是因为看了一些书,尤其是看了《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之后,我不会这样说。

我也知道,那些动不动就这样说的人,即使没有孩子,她们也不会离婚的,因为她们知道自己能力不够,她们也没有勇气做出改变,但心里却为自己感到憋屈,也在意别人的眼光,所以,她们就会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早就离婚了。”借此抚慰自己、应付他人。

朋友说她哥哥嫂子要闹离婚了,每次闹到不可开交的时候,她哥哥总会提到父母,说父母没有给自己盖房子、买车、没有给自己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所以他认为这是他生活不幸福的根源所在。

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要埋怨的话,大家都可以埋怨,你埋怨父母,父母也可以埋怨自己发父母,埋怨自己的父母没有创造好条件,这样一代一代往上面埋怨,对现在的生活有用吗?

没有一点用处,但为什么有的人遇到问题就是喜欢埋怨?

喜欢埋怨他人或外部环境的人,他们找这些原因,就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不是自己的错,进而推脱责任,拒绝成长。

为什么有些人一边抱怨自己生活在困苦之中,一边让自己继续呆在这样的生活之中。

这样的人其实是习惯了这不堪的生活,这样的生活里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基本上都能料到,事情发生的时候也许自己还是没有办法应对,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反正都会过去,反正自己生活不堪。反正都是事出有因,不是自己的问题。

但是改变却像是冒险,改变会把人带到陌生的环境,在那里会发生什么都是未知的,拒绝改变的人害怕的是不确定的未知,对他们来说,世界是危险的,不确定性代表的都是负面的坏事情。所以他们遇到问题,会找适合的原因来解释问题,而不是主动做出改变。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即使出身在贫苦家庭里的孩子,有的成长的很好,他们通过努力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还有些却一直走不出那样的生活。

为什么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形态不同,不同的生活形态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改变人生从改变生活形态开始

一个人一个性格,但对于性格,阿德勒不喜欢这个说词,他更愿意把性格的外在表现形式称为一个人的“生活形态”。因为他觉得人们一提到性格,很容易想到与生俱来、难改变,但阿德勒认为,性格并非与生俱来,虽然不易改变,但确实可以改变,所以他选择用“生活形态”这个词来代替性格一说。

一个人的“生活形态”可能会影响他对事情的认知。

阿德勒心理学对于生活形态的定义如下:

1.自我概念

2.世界观

3.自我理想

简单说来说就是,

1.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你是否认可自己,或者觉得自己强大还是弱小……

2.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外部世界对自己而言是怎样的,是危险的还是友好的、是竞争关系还是同伴关系……

3.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是超越自己、还是竞争过他人、还是让别人喜欢等等等

这些问题的综合,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形态。每个人对不同事情的不同反应都是在自己的生活形态指导下做出的。

生活形态就是对自己与这个世界所赋予的意义,根据这个意义,决定对自己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偏见。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形态认为生活就是竞争关系,世界不是友好的,那么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为了自己的目的,他喜欢找出外部原因,想控制他人或依赖他人。而不是去不想自己如何解决问题。

经常听到有些人说“要不是……,如果当初……,”

要不是因为孩子,我早就离婚了。

要不是我是个女的,我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

如果当初怎样怎样,现在肯定过得不一样。

如果没有谁谁从中作梗,现在肯定会成功。

这样的情况生活里有很多。喜欢埋怨父母的人、喜欢抱怨的人、喜欢发脾气的人,容易有情绪的人……

这些“埋怨、抱怨、发脾气、有情绪”只是他们使用出的手段而已,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无力,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

但如果一个人,认可自己,相信外界是友好的,知道自己与外界是共生共存的,他就有逐梦的勇气。这样的生活形态可以让他很舒适地生活。

“知道”是改变的前提,对于一些事情,我们首先要知道,每个人的生活形态,都是某种偏见。另外,对于对于生活形态,我们还要知道:

1.所有过去的经历都是自己的人生素材,那么怎样拼凑、搭配这些素材,让这些素材变成哪种口味的食物,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2.不光要了解自己的生活形态,还要知道有哪些其他不同的生活形态自己可以选择。但前提我们要通过一些途径,比如多读书、多行路、多历事等让自己了解到更多的生活形态。

3.知道还有其他生活形态、知道自己对问题的解读只能是片面的、知道每个人还能选择其他生活形态……那么才会有“改变认知”的发生。

重要的不是问题,而是你赋予问题的意义。

阿德勒曾说:“意义并不是由状况决定的。我们应该通过赋予状况意义来决定自己。”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包括看到哪些问题,也都是自己选择看到的。

就拿我的工作来说吧!

我们公司常年在招人,因为一直有人离职,留下来的人很少。员工都真心觉得“上班如上坟”,工作的压力太大了。每个小时,甚至每半个小时领导都在出业务指标、一直在拉成功率排名表、不停地让员工提效、调整,不停地在施压,但作为员工的我们却什么话也不能说,我们不能反驳,领导只看结果,不听借口。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员工承受不了,私自建了一个小群,在里面发泄对领导的愤怒。

发泄最厉害的人,往往都是业务完成最不好的人,也许是他们因为业务完成的最不好,所以压力才更大,所以才发泄的更厉害。

每次,大家都是越说越生气,越觉得跟这样的领导不值、干这份工作不值、越说业务,反而开展的没有更好,反而做得更不好了,最后好多人都被自己的“说法”说走了。

我很少在里面说领导不好、骂资源太烂。

因为我试过,如果我骂领导、埋怨资源问题,任由情绪滋生,表面上我发泄出来了负面情绪,但我就会在潜意识里认同这就是现实,认同业务资源就是不好,老板就是周扒皮,这样一想,遇到这烂业务开发不出来也是情有可原的。我在潜意识里会认同这样的观点。

每次一抱怨,我就玩完了,手里的业务就开发的更不好了,就连跟用户沟通也没有更多耐心了。

这样的情绪对工作反而起了坏作用。

现在,每当业务开发不好的时候,我会逼迫自己调整思路:

1.通过看成功率排名,我知道竞争激烈,但我也应该知道,即使再烂的资源,也有前1、2、3名, 总有人开发的很好,所以不一定是资源问题,也许是我跟用户的沟通有问题,这样一来,我只要学习他人的技巧就行了;

2.如果自己开发的不好,我应该做的就是找方法,现在该怎样调整改变自己的策略或方法,才能让局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3.公司给我们发工资,就是让我们来创造利润的,如果我们不能创造收益,公司凭什么给我们发工资,我们凭什么嫌弃自己工资低。还有如果这份工资既轻松又工资高,那么还轮到我吗?正是因为不好做,所以才成了我的工作。

每次遇到不好开发的业务,我会引导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也尽量不去小群看他们的吐槽,以免影响自己,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同事都说我心态好,业绩比较稳定。

赋予了问题怎样的意义,是我们可以决定的,遇到问题,不要找原因,没有人想听没有用处的原因,我们要想一想接下来应该怎样做。

赋予问题不同的意义,感觉一切都不是问题了,不,应该说问题指向变了——怎样做可以更好,而这个问题,就有多种实际的解法了。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段话:希望《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可以成为一个契机,让看过的人不把现在生活困难归咎于过去的经验或他人,而是鼓起勇气好好过完自己的一生。

这是一部可以赋予人们勇气的书,如果你感到自己深陷泥潭,看不到希望,活在悲天悯人之中,那么这本书可以给你带来希望,带来重新拥抱生活、让自己获得幸福的勇气。

本文内容由小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