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
马后炮现象(马后炮是什么心理现象)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马后炮”的生理学基础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马后炮现象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要是当初……,就好了!”每当听到这句话,我往往会对说话人不耐烦。当初你干嘛去了,那么理想的结果难道都没吸引你为了得到结果而努力?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你没有付出努力去争取的事实,又有啥可想当初的呢?
在今天之前,我只是为这种说法和行为生气。看了罗伯特.赖特的《洞见》,我开始理解了这种行为的生理基础,开始可以理解这种行为了。
按照罗伯特.赖特的观点:
1、人的大脑是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的。这些功能模块没有一个统领全局的核心,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2、在竞争中获胜的模块,会发挥作用进入意识层次。也就是我们通常以为的“经过利弊权衡后的取舍。
3、模块之间的竞争能否获胜取决于人在当时的“感觉”,哪种“感觉”(应该包括身体感觉和情绪感觉)在当时更强烈,哪种“感觉”后面的功能模块就会在竞争中占优势。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理性的决定是不存在的,根本没有的事儿。人就是感性支配的动物。
当“结果”显现出来的时候,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的情绪就是“马后炮”。因此,罗伯特.赖特在第九章“自我控制”中指出:“马后炮”其实是一种感觉的宣泄,因为事情的结果早已决定了个人的感觉。
尽管理解了“马后炮”,但是,我依然不接受这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
对事情的“后果”有充分的事前预期,努力化解危机,尽量正确做好,做不到也不后悔,“马后炮”从根本上是可以避免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马后炮”的生理学基础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