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殿试(乾隆殿试的固定场所是哪里)
导语:乾隆殿试结束,官员多说一席话,前10名悉数倒霉
科举在古代是选拔人才的常用方式,从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以来,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读书人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虽然科举制度在今天看来有许多弊病,但在古代,不失为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乾隆朝最尴尬的一次科举,发生在乾隆二十八年,乾隆殿试结束后,官员多说了一句话,前十名被全部换掉,第十一名成了状元。
乾隆在位60年,执政时间较长,身边名臣如云,在众多汉臣中间,乾隆最喜欢、最敬佩的汉臣就是刘统勋。刘统勋为官清廉,大公无私,一生都在为国为民操劳,最后累死在去上朝的路上,乾隆赐他谥号为“文正”,堪称文官中最高的评价。
刘统勋出生在书香门第,他的爷爷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他的父亲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刘统勋本人是雍正二年的进士,他的儿子刘墉是乾隆钦此的进士,这种“四代皆进士”的特殊履历,非常罕见。乾隆登基后,刘统勋在治理水患,救济灾民方面功勋卓著,又因为刚正不阿,敢于弹劾张廷玉和讷亲,得到乾隆的赞赏,一路升迁。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已经是东阁大学士,上书房大臣。两年后,也即使乾隆二十八年,刘统勋被认为命殿试阅卷大臣。
乾隆二十八年是农历葵未年,所以这一年的科举又被称为葵未科,在经过会试之后,一共录取了188位进士。按照惯例,这188位进士都要参加殿试,殿试时,乾隆亲自主持,之后,就是刘统勋这位殿试阅卷大臣的活了,他召集同事们抓紧阅卷,用了1天半的时间,就把188份试卷全部阅完,并整理出名次,呈给乾隆过目。
乾隆正在看名单时,有一位御史求见,御史说贡院外面流传,说刘统勋收受贿赂,前十名的名单早就定好了。乾隆大吃一惊,刘统勋一脸冤枉,表示绝无此事。最后,乾隆为了以防万一,也为了保全刘统勋,竟然将前十名的人都换掉,把第11-20名的考生都提到前十名,因此当年的前十名算是倒了霉,第11名的秦大成、第12名的沈初、第13名的韦谦横分别被定位状元、榜眼和探花。
原来,这位御史有一位仇家的孩子名叫褚廷璋,才华非常出众,被定在前十名之中,这位御史是怕这个孩子万一被点了状元,将来对自己不利,所以才故意闹了这一出。可知,科举知道虽然公平,在乾隆跟前,也不过是儿戏,第11名的秦大成走了大运,成为葵未科状元。
事后,乾隆派人细查,得知刘统勋并没有受贿,但金榜已经公布,为时已晚,于是更加信任刘统勋。而御史素来有“言官无罪”的护身符,也没有被处罚。
小编认为:历来科举考试,尤其是到了殿试环节,没有既定的标准,谁是状元,全凭皇帝个人心情。明朝时,嘉靖帝因为不小心把朱砂滴到第二名的名字上,于是认为这是“天意”,就把第二名点为状元;还有因为名字取得太好,被点为状元,这种事情历史上很多。或许,殿试才是科举“公平”中的“不公平”吧。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