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到底是什么(内丹真的可以练出来么)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内丹走向没落?或许它刚刚度过阴阳交替,正要重新兴盛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内丹到底是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内丹,虽然源自于道教,也起源甚早。
但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其实各个朝代的一些科学,学术的方法与思想其实都容纳进入了其中。自成一门体系精整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学说,依托于道,亦有别于道,含于其内,发于其外。
甚至,丹道的许多文化,也反哺了中华文化的一些发展。
内丹的发展核心其实是最早的养生之法,依靠于古代的神仙家和后来的道教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身心炼养体系。
而其追求的,则是神仙学的范畴,班固曾说过:“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所谓内丹,追求的长生基础,正是如此,因此,其产生的是‘仙’学,与西方的宗教‘神’学体系,有着本质的差别。
内丹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精神与肉体展开的,在其内称之为“性”与“命”的学说。
《入药镜》言:“神仙之学,不过修炼生命,返本还原而已。采先天一气为丹田,运后天之气以向火侯,以火炼性,则金神不坏,以火炼命,则道气长存。换尽浊阴之躯,变成纯阳之体。”
《天仙正理》:“仙道以元神元气二者双修而成,故说性命双修为宜”。
而这,也是内丹这一文化的区别之处,儒家的教化和佛教的心性,在内丹学之中,更偏向于修炼性功,而非性命双修,而在最早的道教养生修炼之中,其实是以修身治气为主的‘修命’法门,所以不排除道教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融合了其他众家的一些说法,从而导致内丹学说,‘性命’双修的并重性。
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在早期,一些导引术的出现,代表了最早的内核,这时候注重身体的修炼,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寿的目的,而在战国时期的《玉佩行气铭》其实也是如此(之前单讲过这个,可以关注看一看)。
这期间,其实不少的丹道早期经典,还处于‘意识流’的状态,后人分析,自然可以解出其理,但是却并没有按照后来的种种‘体系’而为,如老、庄、阴符等等。
而就在这之后,百家争鸣,众学说的流行,以及相互借鉴,不仅众多学说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内丹也是如此,在汉代开始真正流行的黄老思想、京房汉易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下,以前的思想辩论,与行气修炼的方法开始融合,并且在理论上加以体系化。
在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指导下,以自身行气修炼体验和炼制外丹的感受与经验,形成了一套纳天道运行和人体修炼、外丹炼制和内丹修炼为一体的“炉鼎理论”。
在这里‘黄老’为中心思想,‘易’系术语为借用,让这个理论彻底的成型,甚至互通有无,后世用《易》解丹、以丹证《易》,变成了一套可行的体系。
而这样的理论与体系,也反过来对于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科技史、道教史、养生史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影响。
而在这之后,儒家由理学转向宗教,儒家则产生了分化,继而各宗统合的趋势。
而道家则在吸取了这渐渐从诸家学说之中‘崛起’的两家理论,与知识。
自此,内丹开始产生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如陈抟的《指玄篇》就兼纳了儒家易学思想和佛教禅定学说的理论体系,而且推动了宋代理学的兴起。
就在之后,不论是内丹南宗还是北宗都主张融汇三教、性命双修。
而他们的区别点,则变成了修炼重点以及修炼次第上的分歧,南宗偏重修命,北宗偏重修命,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北宗则主张先性后命。
张伯端认为,“性命本不相离”,主张以儒道释三家之说修性功,以周天气法修命功。他又认为“命之不存、性将焉存?”这是南宗偏重的修法。
而北宗的代表全真教,不仅仅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般若心经》与《孝经》也是其经典。
因此认为明心见性、养气炼丹、含耻忍辱为内修之“真功”,所谓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故谓之“全真”。这就形成了北宗的特点。
其实,无论是南宗还是北宗修炼方法并无大别,性命本身也不可截然分开。只是在内丹的衍化上,从这个时期开始,由合而一体,开始向着繁复发展。
先是宗别的分化,继而在明清时期内丹本身也开始日趋神秘化、繁琐化、宗教色彩极浓,亦很难修炼,因而内丹走向隐士传承,影响逐渐缩小。
其实,这也符合道教本身的理论特色,由微而起,由盛而衰,正是阴阳轮回,天生天杀的天道真理。
而内丹的思想与体系,本身也符合这一概念,其理论以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指导,呈现了一个扩散与放大的趋势。而内丹本质则是“归根复命”。
将人体各像归结为精、气、神,又由三复化为二,即是铅汞、坎离或神气,后归于一,也就是结成金丹,终还于无,呈现了一个收缩与凝聚的道理。
时至今日,内丹除了在一些爱好者的眼中,为可以修炼之法,在大多数人眼中,更像是一个存在于娱乐化影视化之中的一个历史玄幻IP。
只不过,若内丹法本身符合阴阳轮转的道教法则之中,是不是在眼下这式微之后,又将迎来一轮新的蓬勃发展呢?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内丹走向没落?或许它刚刚度过阴阳交替,正要重新兴盛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