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玉门汉长城遗址(玉门关的汉长城遗址的由来)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汉长城玉门段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玉门汉长城遗址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玉门汉长城遗址(玉门关的汉长城遗址的由来)

汉长城玉门段分布于玉门市境内北缘,大体呈东 - 西走向贯穿而过,全长104.5 千米。以头墩为分界线,头墩以东地处沙丘荒漠地带,俗称东沙窝,红柳灌丛沙丘密布;头墩以西地处绿洲北部边缘,沿线地貌为洪积、冲积平原,其中长城南侧为绿洲,北侧为戈壁,局地有沙漠。本段长城自金塔县芦草井进入本市,经干海子,至干海子湖,沿北石河(季节性河流)西岸向北延伸至头墩, 折向西北,依次经过二墩滩、毕家滩、四墩门戈壁、青山农场、黄花营、饮马农场等绿洲北部边缘一带,至饮马农场十一组西北3.1千米处,进入瓜州县境内。在玉门市境内,汉长城主要经过柳河、黄闸湾、下西号、花海等 4个乡镇。

本段长城由墙体、壕堑、关堡、单体建筑(烽火台)及其他与长城相关遗存组成。墙体长 104.3千米,以干海子湖南缘为界,用直径 0.08~0.3米的红柳和梭梭木纵向垒筑,墙体底宽 1~9.5米,顶宽 0.5~3.5米,高 0.3~4 米。干海子湖以西墙体构筑方式均为植物根茎(有红柳、胡杨、芨芨草、芦苇等) 夹砂土叠筑,即:由下至上先横向平铺一层植物根茎,周围以植物根茎束为框架,内填砂土,连续叠筑,植物根茎层厚 0.15~0.2米,砂土层厚 0.08~0.1米,墙体底宽 2.5~5米,顶宽 0.3~1.2米,高 0.3~2.7米。壕堑长 260 米,构筑方式为中间挖沟,土石堆于两边成垄,南垄局部为红柳夹沙叠筑。发现堡 3座,构筑方式有两种:一是黄土夯筑,夯层厚0.09~0.15米;二是红柳夹砂土夯筑。发现烽火台 31座,其中29座位于长城内侧,2座位于长城外侧,平面均呈矩形。烽火台构筑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外部红柳垒筑、内部填充砂土;二是植物根茎夹砂土叠筑,植物根茎主要有红柳和胡杨,与干海子湖南缘以西墙体构筑方式相近;三是土坯夹芦苇、芨芨草砌筑,土坯长 34~40厘米,宽 15~20厘米,厚 10~17厘米;四是砾石夹芦苇垒筑。长城沿线还有相关遗存 6 处,其中生活遗址和房址各 1 处、窑址群 4 处。

干海子长城 1 段

干海子长城 1 段长 2359.5 米。红柳和梭梭木纵向垒筑,局部为红柳和梭梭木夹土叠筑,土层厚 0.1~0.2米,红柳和梭梭木层厚0.15~0.25米。底宽1~9.5米,顶宽 0.5~3.5米,高 0.3~4米。沿线有烽火台 2座。

上回庄堡

上回庄堡位于柳湖乡兴旺村西南。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5米, 顶宽 0.6~1.1米, 底宽 2米,高 5米。堡南墙中间开门,门外有曲尺形墙体呈“┓”围护。堡墙主体黄土夯筑,夯层厚 0.13~0.15米,西墙中部残存一段墙体和北墙顶部有红柳夹黄土叠筑痕迹,红柳层厚 0.15 米,黄土层厚 0.1 米。堡内东南角有角楼 1 座;堡外西北角西侧70 米处残存土坯砌筑烽火台 1 座。

北石河 1 号烽火台

北石河 1 号烽火台位于花海镇中渠村东北。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顶东壁宽2米,南壁宽1.5米,西壁宽 3.6米,北壁宽 1.5 米,底边长 10 米,高6.5 米。内部土坯砌筑,土坯规格 40×20×15 厘米;外部红柳夹砂土叠筑,叠筑层顶部厚 1.5 米,底部厚 2 米,红柳层厚0.8~0.12米,砂土层厚 0.1~0.14米。烽火台周围散存灰陶片。

(甘肃省文物局)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汉长城玉门段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