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什么(《道德经》第38章上德不德)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什么(《道德经》第38章:上德不德)

【原文】

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3)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4)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ang三声5)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6)

前识者,(7)道之华,(8)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9)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或者是离不开“德”这种形式来表现“德”,用佛的说法就是着相了。

3、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不是有心、故意的去作为。

5、攘臂:伸出手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表示振奋或发怒。

6、薄:不足、衰薄。首:开始、开端。

7、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8、华:虚华。

9、处其厚:立身敦厚、朴实。

【白话】

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一切依道而行,无心施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反而有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造作设施,有心施德,所以反而没有德。

上德的人,顺其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上仁的人,虽有作为,但都是出于爱心,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凡事都要计较曲直是非,一切作为,都是有所为而为。上礼的人,造作各种礼仪节度,并亲身实行,如果得不到回应,便伸出手臂来,拉人来强行。

所以道不能行了然后才有德,德不能行了然后才有仁,仁不能行了然后才有义,义不能行了然后才有礼。由道演变到礼,越变离道越远,越变越失其纯真质朴。而礼的产生,是人性由淳厚趋于浅薄的表现,是社会由平静进入混乱的开始。

而那些自认为先知先觉的智者,违道离德,弃朴失真,则是大道末流,愚昧的本源。所以大丈夫立身处世,以忠信为主,而不重视礼节;以质朴为本,而不注意华采。所以舍弃浅薄浮华,而取用淳厚质朴。

【浅析】

此章参看《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来,都是好的。可是在老子看来这些都是在大道废弃、纯朴破灭以后才产生的。它们的产生,恰恰说明了道的破产,人心的堕落,是社会的退步,而不是进步。

这一章,老子要表达的思想跟上诉观点大体相同,只是更加详实明确了。他把道德修养分为六个等级,那就是道、德、仁、义、礼、智。

在合于“道”的社会当然最好,人人不识不知,无私无欲,无为无事,一切顺应自然而行。等到“道”失去以后,于是而有德,于是而有仁,一直到“礼”和“智”。

在一般人眼里,这是进步;但在老子看来,这却是退步、堕落。当社会堕落到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就已经是祸乱蜂起,诈伪丛生,不堪设想的时候了。

由于本人知识有限,有时候也是现学现卖,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失误、错误。为了“求真务实、精致严谨”希望大家给与及时的指正,我将第一时间进行修改。在此,先谢谢大家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