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诗经汉广的原文及意思(诗经汉广原文及翻译拼音)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诗经·汉广》:一首略带忧郁色彩的民歌,先秦时代的江干樵唱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诗经汉广的原文及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诗经汉广的原文及意思(诗经汉广原文及翻译拼音)

《汉广》是《诗经》中的第九首诗歌,隶属“周南”,其篇幅在全部“风诗”当中都算比较长的。

在诸多解诗文献中,很多学者都赞同,这是一首“江干樵唱”,即生活在汉水地区的采樵者所唱的民歌。

但关于它的具体内涵,却有不同的看法。

《汉广》全诗二十四句,却出现了八次“不可”

《汉广》一诗同样延续着《诗经》“一唱三叹”的结构方式,也分为三章,只不过每一章有八句之多。

第一章:全诗由此引申: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在这一章中,《汉广》点出了全诗的主旨,就是“求女”。

可是追求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并不顺利。从第二句的“不可”来看,“南”似乎并没有实指,只是用来指示主人公所在之地的南方,这个距离应该挺远的,所以才引申出“游女”的不可求。

第一章的后四句是全诗的“叠章”部分,每一章都会出现,抒发的是主人公忧郁、无奈甚至带点绝望的心绪。

这其实就是类似《蒹葭》当中“道阻且长”的感叹,只不过《汉广》并不是像前者一般特别注重气氛的营造,而是略带有写实的色彩,所咏之物为主人公所见之物。

既然所咏即所见,又借此抒发了一定的情感,那么“南有乔木”等诗句,就不应该算作“起兴”了。

第二章:更为具体的场景描摹:

翘翘错薪,言刈(yì)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在这一章中,主人公不再歌咏乔木、游女,而是描绘了一幕画面。劈柴、喂马,然后“迎娶”所求的“游女”。

“折薪”、“刈楚”为《诗经》当中的嫁娶场景,“之子于归”的诗句也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在这一章的后半部分中,再次咏叹了“求女”之艰辛,显然前半部分的情节并非是真实的。

不过关于这个画面,有学者指出是古时候“迎客”的场景,有主客共其芻薪,薪以为爨,芻以秣马。但从全诗来说,既然“游女”为客,那为何会有“求女”的描写呢?这显得不合礼制。

第三章:更深一层的幻想: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lóu);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无论从语句还是从内容来看,第三章和第二章都是极为相似的,描写的内容几乎一致。

只不过,“刈楚”变为了“刈蒌”,即从砍柴变成了采集食物;“秣马”变成了“秣驹”,明显隐喻了时间的变化。

而后半部分同样继续咏叹“求女”之难,再次表明此章前半部分依然是幻想。

整首诗歌就在这种“幻想破灭”之后的伤感中结束,二十四句诗歌里,出现了八句“不可”,由此可见主人公“求女”之艰难。

那么,这首《汉广》在内容上有没有其他的解释呢?其在诗歌叙述的结构上又有何特别之处?

《汉广》的真正魅力:层层叠叠的空间转换

作为解诗的重要文本,《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歌是以具体的场景来描摹南方的民俗民风。

“小序”认为其是“德广所及”,“大序”对此解释称:

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是说南方的守礼、淳朴民风是文王的教化所致,周地的质朴传播到江汉地区后,使得当地百姓知礼、守礼,所以才出现了如《汉广》中所歌咏的相思。

《集传》据此推断出,在文王德化之前,江汉地区民风淫乱,男女婚配不知礼法。而文王德化之后,即使江边游女,即普通百姓也能矜守礼义,端庄静一,再也不像之前那般随意了。

这样的说法被方玉润所反驳,认为如果《汉广》是讲述在文王德化之下的婚姻变革,那么为何不写“采兰赠芍”,而是要讲述“担柴刈草”,这岂不是有点煞风景?

但既然“折薪刈楚”确为婚姻习俗,文王德化虽对此有所影响,当不至于完全改变其具体形式,而诗中又明确有“之子于归”的诗句,《汉广》讲述男女爱恋之情当是无疑的。

只不过,这首诗并非是对婚姻的描摹,而是以层层叠叠的空间感,来讲述樵夫“求女”的心路历程。

《汉广》一诗自“山川乔木”、“浩渺汉江”两处广阔的空间写起,所求之女便身处其中,自有一番难以追寻的意味。

这是第一个空间的层叠处,即“游女”所在与樵夫所处,大与小两处空间的鲜明对比,使得“不可求”的意味更为浓厚。

在后两章中,各章的前后四句实际上是幻想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不断切换。

第二章的前四句里,樵夫想象自己与所追求的女子成亲之后,日常生活无非劈柴、喂马等寻常事,虽平淡,却满足。

然而,睁开眼后,满目所见无非还是浩渺的汉江,哪有什么“之子于归”的喜庆。

第三章的前四句里,是把第二章的幻想继续向前推进了一番,却隐含着时间的变化。樵夫日常所喂养的对象已经变成了“小马驹”,那么其与所求之女的惬意生活当然就可以想象了。

不出意外的,最后四句诗又将樵夫拉回到现实之中,所面对的还是寒冷的江水而已。

因幻想被现实打破而产生的寒冷感与刺痛感是这首《汉广》的审美价值所在。

读者以樵夫的视角在幻想和现实中反复跳跃,相当于亲身经历了他的心路历程,极容易触动自己的现实情绪,联想到自身的经历,进而产生认同感,也就是“共鸣”。

除此之外,反复咏叹“汉之广矣”的叠章手法,不仅在结构上构成对称美,更是增添了全诗的忧郁色彩。

每一次完成美好幻想之后,都要让浩渺无际的空间将读者拉回现实,眼前所见唯有氤氲雾霭,茫茫烟水,广不可泳,长更无方。最终唯余徘徊瞻望,长歌浩叹。

《汉广》用阔大的空间作为个人情感的收结,将浩渺的汉水作为一名普通樵夫的背景,自然更添一分迷惘与忧郁。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诗经·汉广》:一首略带忧郁色彩的民歌,先秦时代的江干樵唱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