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民无信不什么)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中庸》第二十六讲 无征不信 不信民弗从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中庸》第二十六讲 无征不信 不信民弗从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译文】
治理天下的人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大的事,大概就很少有过失了吧!居上位的人,虽然德行美好,但如果没有验证,就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也就不会遵从。身居下位的人,虽然德行美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也就不会服从。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这是知道人意。因此,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在他远处的人常有仰望之情,在他近处的人也没有厌弃之意。
《诗经·周颂·振鹭》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1、王天下:在天下做王,就是统治天下。王,音wàng,作动词用。
2、有三重焉:三重,指上章所说议礼、制度、考文三件重要的事。
3、缪:音miù,通“谬”,谬误。
4、道,通“导”,先导。
5、在彼无恶,在此无射:恶wù,厌恶;射,音yì,厌弃的意思。
【解读】
本章开宗明义,提出国君在天下做王,统治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大的事,也就很少有过失了吧!王者能够把“王道”即仁义之道推行天下,就必须把这三种重大的事做好。君王虽居上位尊位,虽自己有善德,但不能施行仁义之道,不能施善德于老百姓,就不能感化老百姓成为有善德的人。不能以善德感化老百姓,百姓对朝廷就不能信服。信服不够而身体服从,不过是迫于权势,表面上不得不服从,而心里不会服从。所以君王仅有自己的善德还不够,这只是具有了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还需大善及天下百姓、大德及国家人民,才能树大信于百姓,才能大化天下人民,才能算是“治国平天下”。统治者只有这样才能与人民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相互信任的关系建立起来才会有力量,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国家也才能强大,可见人民的信任对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多么重要。
民信是最强的凝聚力,是令行禁止,上下同心同德,克服一切困难建设国家的可靠保证,是战胜一切灾祸,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独立和人民安全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得民信就是得民心,无往而不胜;失民信就是失民心,就会处处碰壁,受挫折,遭灾难。“民无信不立”,一个得不到人民信任的统治者,是不可能长久而不被人民所推翻的。取信于民——不仅施政纲领,大政方针要符合人民利益,而且要说一不二,一切政策措施都应是能够兑现的,对人民有惠,让人民看得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信于人民,取得人民的信任,也只有真正取得人们的信任才能够赢得民心,立于不败之地。
中庸认为,治理天下,为上者应该从自身的德行入手,这样他的行为作风就是天下人的法则或榜样,他说的话就是天下的道理或者规则。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正”影响下属,以此让人信服,是推行“王道”的必然选择。孔子曾经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子所不为,百姓何从?“意思是说为政就是正,君主端正自己,那么百姓就会服从政令了,君主怎么做百姓就跟着怎么做,君主不做的,叫百姓怎么跟着做,所谓上行下效。领导者只有先正己,才能取信于民,才能正人而后治天下。
要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亲身体验和努力实行,仅仅用语言表述自己做某事的决心是不够的决心,还需要靠具体的行动体现出来,光说不练,没有真功夫。良好的品格表现在言行的一致上,没有行动的表白是空话,是谎言,是“无征,不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施教者的必备的德行,以身作则就是以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做出榜样,这实际上就是指身体力行,以身教人,行不言之教,它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以身作出榜样而在于做出什么样的榜样。施教者的“身”和“责”就是他的人格,“人格”客观的呈现在受教者面前,就是榜样。这一点特别适合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诠释。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深刻的阐释了施教者以身作则是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正因为如此,作为君子,为上者就应该以品格魅力来感召天下。对于领导者来说,良好的品格魅力最大好处是能让你与别人拥有更亲近、更真诚的关系,从而获得影响力,用现代的理念来说,品格魅力实际上是非权力领导力的升华,品格魅力的作用,在各个方面都增强了非权力领导力。非权力领导力或者感召力的发挥,需要通过以身作则、分享和帮助等方式进行,所以领导者要讲人品和风范,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来影响身边的人,从而树立威信,树立权威,顺利的实施领导工作。这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为政者要有良好的德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从而以高尚的道德去感化人,教育人,这样,才能得民心,得天下。其中,关于为政者有了好的德行修养,还要有行为实践的验证,才能取信于民,使人民听从他的观点。当今时代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决摒弃那种务虚名,走过场,搞花架子的不良作风,扑下身子,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以实实在在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取信于民,努力使自己成为“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的人民公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中庸》第二十六讲 无征不信 不信民弗从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