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掌握正确教育方法(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掌握正确教育方向)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掌握正确教育方法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掌握正确教育方法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长者在家庭中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活动。在现代家庭中,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子女普遍较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很多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理念、内容、目标和方式并不十分清楚。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科学的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严肃对待和深入思考。
(一)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是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对应的一个领域,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持续性。蔡元培先生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出生以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这种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塑造、道德品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将伴随着孩子的一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郝滨所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的基点和起点。
其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补充。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中学后,大部分时间都仍然是在家庭中度过,即使到了大学,家庭教育和家长的影响仍在发挥作用,尽管学校教育在育人方面承担着主要职责,但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学校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被完全抵消。
(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1、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素养有待提升
“唯成绩论”是家长中普遍存在的教育观念,他们过度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名次,而对孩子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及素质的提升关注不够。有的家长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迷信“天才教育”,急功近利,对孩子强行塑造;有些家长认为,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孩子只有听话的权利,没有与父母对话的自由。有的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怎么教育孩子是自己的家事,别人管不着。在教育方式上多训斥、少疏导,有的甚至实行棍棒式教育。有的家长平时忽视学习,不注意自身素养的提高。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亚曾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因此,对于家长来说,要教育子女,首先要教育自己,只有家长自身素养提高了,教育孩子才有说服力。
2、家长过于重视孩子智力教育,忽视其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不少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以为孩子只有得了高分才能成才。家长对于孩子的关爱出发点就是成绩,家长的喜怒哀乐都几乎系于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状况,而对于孩子的性格、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和人格素养等缺乏重视。家长的这种“唯成绩论”教育观念是导致孩子成长中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家长的巨大压力下,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导致青少年自闭、悲观和抑郁等现象频发。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学习,缺乏与他人的良好沟通与交际,其创新力与想象力也会受到极大限制。家庭教育不仅仅限于智力教育上,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这是影响其一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3、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了孩子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
很多家长不是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看待,而是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孩子采用爱的承包制,几十年甚至终身不变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在教育方法上实行全方位保护和“保姆式”照料;由于害怕孩子受伤对孩子的行为实行过分干预。这种过度保护和限制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严重依赖性,不利于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也扼杀了孩子对于新事物的探求能力。
4、忽视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孩子普遍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吃苦精神
在美国家长让孩子从小“自找苦吃”,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日本教育孩子的格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相比之下,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包办太多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你首先要学会吃苦”。在现实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吃一点苦,消除他们身上的娇气。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家务劳动,要求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正确的教育如果是不劳动的教育,那是不可想象的”。“在教育自己的儿童的工作中父母永远不要忘记劳动的原则”。通过适当的劳动锻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创造能力。
(三)掌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
1、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人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并从事某种活动的的心理倾向性,亦称爱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便会引起他(她)对该事物的特别关注和持续探索,便会对该事物观察敏锐、思维活跃、记忆牢固。有的孩子上课无精打采、学习自觉性差,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应付了事,主要原因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应该从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比如,为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不再感到学习是紧张、枯燥和乏味的;经常带孩子去科技馆、博物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孩子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从孩子的某一特长出发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陪同孩子一起学习,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设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增强学习自信心;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等。通过这些方法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要善于发现、挖掘、保护和发展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
2、与孩子平等真诚沟通,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家长要学会经常与孩子沟通,并且这种沟通是平等的真诚的。平时家长要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陪他们一起玩游戏、打扑克,在玩的过程中寻找教育和培养的机会;经常与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交谈、倾听他们的诉说;要走进孩子的内心,随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只要这种需求是合理的、不太过分的要尽量予以满足。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父母是自己最贴心的朋友。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尝试着和孩子沟通,通过沟通和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这样孩子就会主动承认和改正错误。
3、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习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就会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父母要重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表现在诸多的日常生活细节上,做事认真、勤俭节约、勤于动手、热爱劳动作息规律等等。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课外阅读、勤于思考、上课专心、不耻下问、独立完成作业、课前课后预习复习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有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不用担心了。
4、家长要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好示范和榜样
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孩子从一出生,父母就是孩子最贴近的人,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父母的身教常常比言教更能起作用。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改变的自己首先要改变。父母要以自己良好的言谈举止、思想作风、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孩子作出表率,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孩子。比如父母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首先自己要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做到诚实守信;教育孩子要热爱读书、刻苦学习,首先自己要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这样的教育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才有权威性。
5、教育孩子要做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
父母亲爱孩子是人的天性,这种爱是家庭教育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但是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要把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没有严格要求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对孩子爱应该是有理智、有分寸的,要爱在心里。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对孩子的关爱变成了溺爱,无论孩子做什么总是一味的娇惯、偏袒,对孩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采取放任态度。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反而会害了孩子。
6、加强与班主任和老师的及时沟通和联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家长要经常主动和班主任及授课老师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听取班主任和老师对孩子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家长也要把孩子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点滴反馈给班主任和老师。特别是针对孩子在学习上、心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班主任及老师进行沟通,共同分析商讨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办法。当然,不要只是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去找班主任和老师沟通,要建立与班主任和老师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形成家校协同的教育合力。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