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古代织机有哪些(古代织机织布讲解)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来聊聊古代织物和织机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古代织机有哪些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古代织机有哪些(古代织机织布讲解)

1974年,在山西许家窑发现了一处文化遗址,距今10万年。其中有1 000 多个经过打制的石球和众多大型动物化石。这些石球是干什么用的呢?有学者认为是当作投石索来用。所谓投石索就是用绳索或网兜兜住石球,利用离心力将其抛掷出去,打击野兽。因为有了这项发现,就又有学者推测此时肯定已有编织技术,不然哪来的绳索、网兜。我国纺织技术起源领先世界多少年云云。

有没有也用石球抛掷的他文化呢?还真有。达尔文在1839年的《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一文中就对同样使用投石索的高乔人的狩猎活动进行描述。上面提到的对许家窑文化中狩猎行为的推测,也是建立在与达尔文所描述的高乔人之类比上。

高乔人并非原生民族。15世纪西班牙人将马运到了南美大陆,富饶的潘帕斯草原上迅速繁衍出许多野马群,而西班牙人和当地土著的混血部落也很快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高乔人的典型形象就是骑在马背上像猎物抛掷石球的战士。

但如果以高乔人来想象许家窑人就会发现问题,首先许家窑人并未驯服马,其次高乔人抛掷石球用的绳索最早也不是什么编织物,而是动物的肠子。如果说许家窑文化中也有抛掷石球的狩猎方法,那我猜用肠子可能比绳索可能性更高。

当然这的确打开了一个脑洞,那就是最早的纺织物其参照模型莫非是哺乳动物悬吊、固定肠管的肠系膜上附着的脂肪结构。这种结构常常呈现网状,通过模仿这种结构而学会编织渔网也并非不可能。这只是猜想。

但的确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从传说时代一直到周前期,这种将纬线穿插在经线中形成织物的渔网式纺织方法是主流。这种布孔径较大,非常稀疏,而且布幅不一,有大有小,也就是所谓“指经手挂”。就纺织材料来说,指经手挂就需要长纤维,而麻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麻的单纤维非常短,必须细细捻过数根接长后再将数股纺成一股,这个过程叫做“绩”,而葛就比较好上手,因为葛纤维很长,最长可达八米。

之后就有了最早的织机,腰机,又叫“踞织机”。基本的结构是一张经架,经架由两根经轴构成,两轴间固定多根经纱。一根经轴拴在固定物上或直接用双脚蹬住,另一端经轴上栓腰带,固定于操作者腰间。有了腰机,就可以使用复数层经线进行纺织。用一根细木棒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两层经纱间的空隙称为“织口”,这根木棒称为分经棒。

从织口处用骨针或木梭横着穿入纬纱,就形成了经纬交织的结构。而纺织技术的第一项革新也出现在腰机上,那就是提综杆。一根木棒,其上有一根根向下的弯钩。将弯钩垂直向下,穿过上层经纱而钩住下层经纱,将木棒上提,就能使下层经纱被提拉至上层经纱之上,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织口”。这项发明已经简化了织布工序,不然每穿插一次纬线就要将分经棒抽出来分好奇偶再插回去。这种提拉工具称为“综”。

有了综才有了“组织”这个概念,因为将两层经线交替提拉绞缠住纬线才能使织物产生不一样的纹理,这在之前是没有的。常见的组织形式分为三种:平纹、斜纹、缎纹。

平纹组织是三种基本组织结构中最简单的一种,即经纱和纬纱一上一下规律交织形成的织物组织。平纹组织正反面外观相同,经纬纱之间的交织点最多。虽然平纹组织结构简单,但通过改变经纬纱的品种、颜色、粗细等,仍然能够织造出丰富多彩的织物。常用于书写绘画的丝织品绢就是典型的平纹织物。两组经线绞缠一组纬线就成了平纹织物。

相邻经纱或纬纱上,连续的交织点排列成斜线的织物组织称为斜纹组织。斜纹织物表面都会呈现出独特的斜向纹样。中国古代常见的绫就是典型的斜纹织物。之所以会斜是因为经线层数多过两层,一般为三到四层,不同层之间相压关系不同,就成了斜纹。

相邻两根经纱或纬纱上,交织点均匀分布但不相连续,这种织物组织称为缎纹组织。缎纹组织是三种基本组织结构中最复杂的一种,与其他两种组织结构相比,缎纹组织交织点最少,织物表面绝大部分被经纱或纬纱覆盖,因而手感平滑,富于光泽。但是,织物的牢固度也略低。

将经线分层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因为这极大增加了纺织物的品类和质地。《说文解字》里“缯帛”一类可细分为二十多种。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的《急就章》是当时的识字课本,这其中记载的缯帛就有:“锦绣缦缥綟纨绢缙绮綾縠绨络縑练素帛蝉缇丝絮绵㠲緰缯綌纻缊纶组縌绶”,还不算颜色和用途。

这项革新具体年代难以考证。但有一项间接证据可以证明其大约出现于春秋晚期。这项证据就是到了战国纺织物产量陡增。越王勾践曾经专事葛布纺织,其种葛的地方如今叫葛山或许与他有关。按《吴越春秋》载他曾一口气赠吴王葛布十万匹,这在提综技术发明之前简直不可想象。而到了西汉就更为豪阔。汉武帝封禅一次赏赐就百万之巨,馈匈奴单于一次可达千万匹,而三不五时的税外临时征收也往往达五百万匹。

这和此时另一项技术革新有很大关系。将提综装置制作成一个专门的综框,综框垂直于织物平面。将综框用线和滑轮与踏板连接,织工只需要踩动踏板就可以完成提综操作,解放了双手,提高了效率。这踏板叫作蹑。而一个综框只能控制一组经纱,多组经纱就需要多个综框,相应也就需要多个蹑。两片综框只能织出平纹组织,3-4片综框能够织出斜纹组织,而编织缎纹组织则至少需要5片以上的综框。于是,织机综和蹑的数量逐渐增加,西汉时甚至出现一百二十综一百二十蹑的织机,这类织机被称为多综多蹑织机。这种机械太过丧心病狂,东汉时一度降为五十综五十蹑,或六十,仍嫌操作太过繁复。还好东汉末年卢马钧把蹑数大幅度减少,制成了十二蹑、五十综和十二蹑、六十综的织机。

发展到此时纺织技术也就基本完备了,再往下就是提花技术。所谓提花就是不再使用综框,而用一组组丝线来牵提经纱。这种织机必须由两人共同操作,一人居下,负责引纬和打纬,另一人坐于数米高的织机上端,按编织程序,专门负责牵提或垂放经纱。这种织机通常用于编织复杂花样的织物,故而称为提花机。古代最好看最复杂的织物其诞生都要归功于提花机。

说完织物和织机不妨来说说速度。

《孔雀东南飞》里有“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一句,这是故意刁难了,三日断五匹布已经是相当快的速度。汉乐府《上山采蘼芜》中有“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缣是双经绞纬平纹绢,色黄,很普通的纺织物了,一天可以织一匹,算是正常速度,素是纯白绢,比缣价高。且按汉规制,一匹为长四丈,宽二尺二寸,那五丈也就是一匹又四分之一,算是相当快了。《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三日断五匹”那是极速,还要被嫌弃,太冤了。

从诗里也能看出,到了东汉,女人在家庭中以纺织为必要分工的格局已经形成,《上山采蘼芜》写的是一个被休的妇人采蘼芜归来遇到了前夫,对他说了一番话,里面用来说服前夫相信她这个前妻比新妇好的证据是前妻织布更快,显然这件事在东汉已经是常态。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来聊聊古代织物和织机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