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据传老子活了100岁,传世作品是5000余字的《道德经》,虽然只有区区五千余字,但其广博、深奥、浩渺的思想,对文化、哲学、宗教、科学、政治等领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道德经》也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名著之一。

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求他著书传道,老子于是留下五千言,过关而去。老子著书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什么是“刍狗”?

狗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以狩猎为生的上古人类,最初饲养狗也是作为食物来储备的,在祭祀活动中狗也就相应的成为了一种祭品。

当人们饲养的家畜越来越多,食物来源很充足的时候,再加上狗在围猎中能帮助人们捕获猎物,狗就不再作为一种食物,作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只形象的狗来代替,这个用草扎成的狗就叫“刍狗”。

“仁”通常理解为“仁爱”,本来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在儒家被定义成一种道德。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境界,直接发展成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政。

比如说,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妻儿、亲戚朋友都是仁爱的,对于冤家仇人则是冷酷的,但对于没有关系的路人,则是冷漠待之,不会特别亲近,也不会特意疏远,这就是《道德经》中的“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并没有给自己创造一颗仁爱万物的心,只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让万物自由的生长。在天地间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人与万物一样自然生存,遵循自然规律从“有”到“无”, 不受天地的干涉与支配。自然规律是没有仁爱之心,偏爱之心,只是人从自我的私心考虑,认为天地也有偏爱和私心存在。

古人认为,天地之上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宰之神,他是仁慈的,用阳光雨露养育万物,特别是他偏爱人类。但是老子却指出:这样的主宰者是不存在的,天地对万物毫无偏私,冷漠以待,任由他们自己发育,并不加以干涉。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