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被贬安徽池州途中写了这首绝句(杜牧为何被贬到池州任职)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杜牧被贬安徽池州途中,写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有生花妙笔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杜牧被贬安徽池州途中,写了这首绝句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我们知道,绝句并不要求对仗。
但杜牧的《秋浦途中》,不仅追求对仗,而且还在对仗中巧妙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古往今来,能这么写的恐怕唯有杜牧一人而已。
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妙在哪里。
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
来时还下杜陵无。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844年九月,当时杜牧被贬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途中。
秋浦,当时是池州州治所在。
杜牧
1、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穷秋,指晚秋。
蒲,生长在池沼边的低贱植物,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您先看这两句,对仗是不是很工整?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用对仗?
您别急,我们一步步来。
我们先看“萧萧”。
很多人认为,这是形容雨,因为后面有一个“雨”字。
其实不对。
萧萧,在这里是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并不是形容雨声。
比如我们熟悉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就是用来形容风声的。
那么这一句“萧萧山路穷秋雨”就非常有意思了!
山路,是诗人行走的路。
晚秋的雨,自然很寒冷。
诗人走在山路上,听到萧萧的风声,同时还碰到了晚秋寒冷的雨。
如果您是诗人,您是什么样的心情?
山路本来就很难走,结果还碰到了寒冷的风雨,可见路途艰难,诗人的心情自然不好。
更何况,诗人还是在被贬谪的路上。
这就不是心情好不好的问题了,而是非常的孤独和凄凉!
妙在下一句,“淅淅溪风一岸蒲”。
“淅淅”,很多人认为是形容风声,因为后面出现了“风”字。
我认为不对。
“淅淅”常用来形容连绵不绝的雨。
和上一句一样,这句也同时写了风和雨。
溪风带着秋雨,吹着溪边的蒲苇。
您看,蒲苇可受罪了!
晚秋的溪风,就已经够寒冷了,况且还夹着连绵不绝的雨。
您看出端倪了吧。
诗人正在承受寒冷的秋风秋雨;蒲苇也在承受寒冷的秋风秋雨。
这就是诗人和蒲苇的共同点。
您现在知道诗人为什么要用对仗了吧。
因为这样更容易引出是他们的共同点。
类比,就从这里开始了!
那么蒲苇有什么特点?
两个特点:
(1)生长在荒凉的池沼边;
(2)身份低贱。
我们用蒲苇类比诗人,那么诗人也有这两个特点:
(1)诗人被贬到池州,也是比较荒凉的地方;
(2)在诗人眼中,自己的身份更低贱了。
这就是诗人在前两句想要表达的内容,也是诗人感觉到孤独和凄凉的原因。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荒凉的环境和低贱的身份呢?
当然是为了后两句。
2、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为问,请问。
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杜陵,汉宣帝的陵墓,位于杜原上,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请问沙滩上新来的大雁,你来的时候经过了杜陵吗?
我们先回答这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问杜陵呢?
因为诗人的家在杜陵。
可见诗人想家了。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呢?
很多人会回答,因为大雁从西北方来的呀!
当然,这是一个原因。
那么他为什么不问别人呢?他明知道大雁不可能回答。
问谁?
这地方如此荒凉,谁会从长安来到这里?
您看,正是因为这里太荒凉,没有人会从长安来到这里,所以他才很无奈地问大雁。
那么诗人有探亲假么?隔三差五回去一趟,也好过问大雁啊!
没有!
为什么没有?
因为身份太低贱!
安徽池州
您看,前两句为什么要写环境荒凉、身份低贱?
就是在为“问大雁”做铺垫。
我们来看一看诗人的感情。
诗人思念家乡,但是回不去,因为身份低贱,身不由己;
不仅回不去,还没有人从家乡来到这里,因为这里太荒凉了。
可见,诗人心中有多么深的孤独和痛苦之情!
他无法排解,才被/逼无奈,只好去问新来的大雁。
很多人喜欢后两句,巧妙的设问犹如神来之笔。
但我更喜欢前两句:在对仗中巧妙地设了类比,蒲苇的特点才能转移到诗人身上。
不露痕迹的铺垫,更耐人寻味!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杜牧被贬安徽池州途中,写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有生花妙笔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