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西游记》中的成语俗语和掌故杂谈之四字词语(西游记里的成语)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西游记》中的成语、俗语和掌故杂谈之四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西游记》中的成语,俗语和掌故杂谈之四字词语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西游记》中的成语,俗语和掌故杂谈之四字词语(西游记 里的成语)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语出《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原文:孙悟空在旁闻听,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进化论认为,生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短暂而迅速的重演。

这一点,在人类身上也得到充分的验证。

拿语言的学习过程来说,从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到牙牙学语,与原始人类积累语言的过程是一致的,都是早期简单,后面发达。

有需要的时候,新生儿多用哭声表达,对婴孩来说,哭就是一种语言,因此有“好哭的孩子有糖吃”一说。

小孩学说话,有家人和老师的教导,和早期人类从前辈那里学习积累与丰富语言的过程如出一辙,只不过早期人类积累语言的过程很漫长,儿童学习语言短暂而迅速。

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这里的语言不是“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中的语言,是指人类特有的语言。

鲁迅杂文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话,是谈创作的:“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hanyo),那么这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老夫子的这个想象,形象地指出了劳动产生语言的过程。

语言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和大脑的发育,发音器官和大脑的发育又反过来促进了语言的进一步发达。

虽然如此,人类的语言还是不足以表达人类的全部情感,于是要吟诗,要唱歌跳舞,音乐和舞蹈便应运而生,并产生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产生了二泉映月、产生了贝多芬交响乐、产生了像孔雀舞、千手观音那样美到极致的舞蹈;产生了迈克尔杰克逊,产生了黄河大合唱。

在《毛诗序》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诗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才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真正出处。

大致翻译一下:诗歌,是心意和情感的表达和产物。藏在心中是心意和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歌。内心感动不吐不快时从而表现为语言,语言不能够充分表达所以又感慨、感叹;感慨、感叹不能够充分表达所以又吟咏、歌唱;吟咏、歌唱还不能完全表达那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孙悟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个动作,就是“悟彻菩提真妙理”后因喜极而情不自禁的一个动作。

毛诗就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每首诗都是配有乐谱的,可以吟唱并踏着其韵律跳舞,可惜曲谱已失传。

诗,现今通常称为诗歌,本意就是可以唱的,特别是宋词元曲,已形成很多固定的曲牌,只要按曲牌填词,就可以直接开唱。像宫廷词人周邦彦,能妙解音律,能自度曲,在北宋被誉为“词家之正宗”;像柳永,也是北宋著名词人,作品流传甚广,盛行一时,相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在烟花柳巷也混得风生水起。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是个能与莎士比亚比肩的大咖,其代表作《牡丹亭》享誉中外,对元曲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可惜现在的诗大多难以谱曲吟唱,只有专门写的歌词才能符合谱曲要求。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篇课文吗?

“闭上眼睛细细聆听,田野里似乎在组建一支交响乐队,和谐的声音似乎连音乐家都不能很好的演绎。听,青蛙鼓着腮帮子正用低沉的大提琴声,杜鹃用那清凉的金嗓子连着一条生动的五线谱,知了的声音均匀而富有节奏,还有蟋蟀的刨土声,这种和谐,这种音符与音符间的完美镶嵌,谱成了夜晚中最动听、最美妙的歌谣。”

不得不佩服作家的生花妙笔,但那些小可爱们拿出的作品真的能与人类的诗歌和音乐媲美吗?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西游记》中的成语、俗语和掌故杂谈之四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