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古体诗的平仄韵的要求是什么(古体诗的平仄要求)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古体诗的平仄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古体诗的平仄韵的要求是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古体诗的平仄韵的要求是什么(古体诗的平仄要求)

平仄理论始于南北朝,在此之前并无平仄之说,因此原来的古体诗(与唐人近体诗区分而言)是不讲平仄的,但从前人的一些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规律,不知是古人有意或无意为之。

1.句与句之间末字平仄大多交替使用。

古体句与句之间末字的平仄大多是交

替使用的,从中推测应是古人实际创作中摸索出来,因为这样做音韵比较谐美,不会呆板。如陆机的《猛虎行》: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

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此诗共20句,除第三和第十九句

外,其它奇数句末字皆仄声,而偶数句皆平声,平仄基本是交替使用。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上面

讲到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诗,其偶数句皆平声收尾,奇数句却是一半仄声收尾,一半平声收尾,所以无须强求,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情况而己。

2.转韵处的诗句末字平仄的特点。

平声韵转仄声韵,多数转换处第一句末字为仄,有押韵,也有不押韵,但以押韵为多;仄声韵转平声韵,转换处第一句末字多数为平声,押韵。如无名氏的《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此诗第十五句平声韵田转仄声韵,以仄声“子”收尾,协韵;第二十五句也是如此;第九句仄声韵转平声韵,以平声字“前”收尾,押韵;第十九句转平声韵也是如此。

至近体诗出现,诗人为区别于古体、近体,创作古体诗时有意避开律句,专用拗句,主要有以下做法:

1.失粘和失对。

为了区别于近体诗,诗人多采用失粘、

失对,尽量做到不同于近体诗,如白居易的《伤宅》: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 干。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此诗第一、二句;第五、六句;第十五、

十六句;第十九、二十句;第二十七、八句;皆失对。第二、三句;第四、五句;第六、七句,第八、九句,等等,皆失粘,这些是诗人有意为之的。

2.句末三字多用三连平、三连仄,平仄平、仄平仄。

为区别于近体诗,唐宋及以后的诗人作古体诗多不用律句,句末三字多用三连平、三连仄,平仄平、仄平仄,句中平仄也多不交替出现,参差零乱。如岑参的《白雪歌》一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十八句,三连平、三连仄,平仄平、仄平仄收尾的达十一句,全诗用拗句的多达十一句。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古体诗的平仄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