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李白原文及翻译(战城南是什么诗)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李白《战城南》,“抄袭”老子一句话,说透了战争残酷的本质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战城南李白原文及翻译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李白写过一首《战城南》,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他说“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这句诗几句照搬了老子《道德经》的原话:“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其实不光老子和李白,古代许多兵书中对于“用兵”一事,都有类似的评价,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兵者是凶器”呢?
先说《战城南》,这本是汉代乐府曲调,铙歌十八曲之一,相当于就是民歌曲调,我们熟悉的“将进酒”、“有所思”、“上邪”都在十八曲之列,只是风格各有不同。
铙歌十八曲:
朱 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翁 离、战城南、
巫山高、上 陵、将进酒、君马黄、芳 树、有所思、
雉子斑、圣人出、上 邪、临高台、远如期、石 留。
战城南属于是军乐辞曲,通常都是描写将士们英勇作战、马革裹尸,但是,即便他们为国尽忠、战死沙场,却还要遭受某些人的非议,以致于功高赏薄,甚至因功获罪,大致可以参考岳飞和秦桧,或者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和键盘侠,前者都是英雄,后者嘛……
李白这首《战城南》,怎么说呢,托诗仙之福,是这个曲调下最有名的作品,但实话实说,并不是一首能代表诗仙平均水平的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这一段写唐朝边塞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永远过着战斗生活,从年轻小伙子到白发老头子,也许永远没有机会回家。
隐隐可以感觉到,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似乎还有点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这是第二段,说完唐军说匈奴,这些“蛮族”不事农业生产,没有吃的就杀牛宰羊,牛羊没了就去烧杀抢虐,以代替农耕。匈奴人有田地吗?当然有,只不过都是白骨田。所以自秦汉起,就在边境修筑起了长城和烽火台,以防止外敌入侵。
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最后第三段,是李白对战争的悲叹和反思,也印证了我读完第一段后隐隐的感觉。
战争好像永远不会停息,士兵在战斗中阵亡,战马在仰天悲嘶,乌鸢等待着一顿美味的人肠大餐,鲜血染红了草原,所谓将军,到最后也不过是一个空名罢了——都是突然的,你的士兵都阵亡了,或者你自己都阵亡了,哪还有什么将军?
这是古人对战争的讽刺和责怨,所以你看,华夏子孙自古就是热爱和平的,对待外敌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会轻易动兵戈。当然了,也有些好大喜功的皇帝,取得了一些战功之后就飘了,要主动出击,结果……神武如汉武帝,晚年也不得不下“罪己诏”向天下谢罪,
李白的顶头上司唐玄宗,也是自认为武功卓著,在位期间发动了不少战争,以盛唐之国威,也没有百战百胜,反而让边塞人民和将士长期被战乱的残酷包围。
所以李白写这么首《战城南》,讽刺一番,反思一下。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李白《战城南》,“抄袭”老子一句话,说透了战争残酷的本质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