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古代的意思(成语「呆若木鸡」的意思)
导语:古今变味的用语——呆若木鸡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人们就喜欢用精辟的字表达深沉的意思。但,千百年的流传,加之不同时代赋予的解说,很多用语都不再是最初的味道,逐渐「变味」,甚至甜口变苦口。
现在我们来说说古今「变味」的成语之一:呆若木鸡。
现今如果评价一个人“呆若木鸡”,那么对方必定是个不能镇住场子的人。事实上这个成语最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镇定自若,毫不慌张,褒义词。
先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出处——《庄子·达生》:
纪渻子为王养鬭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
纪渻子为齐王训练斗鸡。
十天后齐王问道:“鸡训练完了吗?”纪渻子答道:“没有,它没本事还骄傲自负。”
十天后齐王又问。纪渻子答道:“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十天后齐王又问。纪渻子答道:“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十天后齐王又问。纪渻子答道:“差不多了。即使有鸡叫,它已经没有什么反应了,看上去就像一只木鸡,它的德性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望之似木鸡”,是斗鸡追求的境界。自此以“木鸡”喻指修养深淳以镇定取胜者。 有诗为证——唐代白居易《礼部试策》之三:“事有躁而失、静而得者,故木鸡胜焉。” 明代王錂《春芜记·说剑》:“须一精神似木鸡待鬪,还须解弄丸机彀。”
到了清朝,有书籍是用以来比喻呆笨或发愣的状态。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提到案下问时,那罗荣统呆似木鸡,一句话也説不出。”
可见至少在清朝,“呆若木鸡”已经甜口变苦口,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呆、发愣的样子,贬义词。
难免令人有从英雄到狗雄的错落感。
本文内容由小莉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