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论语仁德(论语中仁德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论语》道德修养之“仁德”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论语 仁 德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论语 仁 德(论语中仁德是什么意思)

《论语》中提到“仁”字的出现次数达109次,”礼“字的出现次数达76次,说明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和“礼“。”仁“是内在的修养,是最高的道德规范。“礼“是外在的约束,是一种政治秩序,两者相辅相成。&34;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解读:孔子因材施教,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所以孔子特别针对他这一缺点,告诉他说话要和缓谨慎,少说话多行动,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1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解读:孔子对于智慧和仁德的深切体悟,是对智和仁的山、水和动、静的形象化解读。通过这个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智”,什么是“仁”,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美德。

所谓仁者,宽厚而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仁者就像大山一样,不会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自有一股“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他们以宽容仁厚待人,没有过分的悲伤和恐惧,安详沉静,所以能够长寿。

1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解读: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四大忧虑,即“道德不修、学问不讲、知善不从、有过不改”。如果我们来个反向思考,就可以说孔子对我们的个人修养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加强道德培养,二是勤奋为学,三是多行义举,四是有了错误及时改正。这四点建议能够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实现自我完善。

12、“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境界了,人们已经缺乏它太久了。

解读: 中庸是一种高度和谐的思想。调和与均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13、“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刚强、坚毅、质朴、慎言,(具备了这四种品德的人)便接近仁德了。

解读:孔子认为“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不易达到,但可以从基本的刚强、坚毅、质朴、慎言这四种美好的品质做起。刚强就不会为欲望所动摇,坚毅就不会为困难和威势所屈服,质朴就会保持敦厚严谨的作风,言语谨慎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祸害。

14、“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则会取得功绩,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解读:

“恭”,在对待他人时,就要有基本的尊重。不管对方的地位高低、能力强弱、富裕贫穷,都要平等对待。不能因为别人在某方面不如自己,就轻视别人,或者出言贬低别人。在交往中对他人的尊重,也会得到对方的尊重。

“宽”,是说做人要心胸宽广。,面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时,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揪着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放。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会赢得很多人的好感,大家都愿意与之相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宽则得众”。

“信”,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重用和信任,不会觉得这人不可靠,不敢与你合作。李嘉诚就是以诚信著称成为商业大亨。

“敏”,代表反应快,也代表勤敏。善于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加以利用,方法加上勤快,就可以提高效率,使事情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容易成功。

“惠”,所谓施人以恩惠,善待别人,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有善待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才愿意和你合作,才愿意被你领导,才愿意为你做事。

15、“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解读:抓大放小,强调要看大原则,不管干什么事,都要分清主次,要有大局观念,这不是说细节不重要,毕竟多数小节对大德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大德一旦出问题,整个道德体系可能就站不住脚了。不能因为个人德行上一点小过失就否定一个人,只要这点小节对他人、对社会没有造成不良影响,只要他在大德上不出格,这个人就是值得肯定的。

16、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4;

译文: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解读:孔子在这里对“志士仁人”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认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孔子热爱生命,总是主张人应该全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等,但在面对“仁”时,则没有丝毫的苟且,因为“仁”是至高的道德境界。这种“杀身以成仁”的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论语》道德修养之“仁德”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