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威斯曼和帕蒂森临终心理理论的区别(威斯曼效应)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威斯曼和帕蒂森临终心理理论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威斯曼和帕蒂森临终心理理论的区别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威斯曼和帕蒂森临终心理理论的区别(威斯曼效应)

58威斯曼和帕蒂森临终心理理论

(一)威斯曼临终心理发展4阶段理论

1972年威斯曼(A. D. Weismane)在对晚期癌症临终病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后,将其归纳为4 个阶段。

首先是存在可怕境况阶段。在此阶段病人一旦发现自己遭受疾病的侵袭,马上就会感觉到这种灾难的不可避免,从而感到震惊和害怕,并进一步感觉到这种可怕的状况将笼罩自己的整个生活。这个阶段的时间大多是从确定诊断开始,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其后是缓和顺应阶段。由于疾病的复发或不断恶化,使得病人感到要想生存就必须依据自己的身体现状和现实环境,尽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减少痛苦。此时的病人心态还比较正常,要求身体舒适,关心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关心自己的社交活动,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接着进入衰退恶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病人感觉到自己的病情严重,心理上威胁很大。虽然不断地求得适应现状,但随着疾病的恶化和体质的衰弱,意识到死亡即将到来。由于此时病人的意识尚较清楚,所以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对一些事情作出适当的安排。

最后达到濒死阶段。此时临终病人已然感到治愈无望,因而处处显示出绝望的情绪。虽然还可能有求生的欲望,但因为病情的日益恶化,迫使自己必须放弃一切活动,惟唯求解脱,默默地等待死亡的到来,以便平静地接受死亡。

(二)帕蒂森临终心理发展3阶段理论

帕蒂森(E. M. Pattison)在上述威斯曼临终病人心理发展4阶段理论基础上,将临终病人心理发展的理论简化为3期。

第一期称为急性危机期。在这一阶段,病人已经发现自己面临死亡,心理反应以焦虑为主,通常有以下5个特征:面临死亡的情境压力和危机感无法解决; 临终者遇到的死亡问题超出了个人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死亡威胁着自我实现的目标;死亡危机感呈现先上后下的趋势;危机感具有复合性。

第二期称为慢性生死期。在这一时期的病人,焦虑已逐渐降低,并且学习面对各种恐惧,渐渐接受死亡的事实。

最后一期称为末期。在此期病人已准备好撤离世界,面对死亡。

帕蒂森称上述过程为“死亡之轨”(Death Trajectory), 这个过程可以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例如病人的适应能力、病人的支持系统、疾病的种类及所患绝症时间的长短等。许多学者观察到在此过程中,病人最初的恐惧心理可以由于平静地对待死亡和正视死亡而减弱,最终接受死亡。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威斯曼和帕蒂森临终心理理论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