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一门三宰相这个家族有忠臣也有什么(一门三宰相之称的三兄弟是谁的儿子)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一门三宰相,这个家族有忠臣,也有奸臣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一门三宰相,这个家族有忠臣,也有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一门三宰相,这个家族有忠臣,也有什么(一门三宰相之称的三兄弟是谁的儿子)

前言:纵观华夏古代王朝,相权和皇权之间从来都是一种很矛盾的关系。皇帝需要层级化去治理自己的天下,那么在皇帝这个老大下面就会有老二的存在,一旦老二权力过大,老大就成了摆设,同时,老大如果想削老二的权,老二肯定是不愿意的,二者之间因此很难和谐共处,这也是为何很少有家族频繁出宰相的原因,想想也是,比如说甲家族出1个宰相加上乙家族出1个宰相,肯定没有甲家族出2个宰相的风险大。

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娘家正是典型案例,她的娘家兄弟王凤、王音、王商和王根,以及她的娘家侄子王莽先后秉政,结果硬是把汉室江山改成了王姓。此外,像东晋时期的四大当轴士族,隋唐时期的“五姓七望”亦都需要引起为君者的高度重视。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把“前车之鉴”当作“后事之师”,南宋时期便有一个家族在短短的百余年时间里出了三任宰相,里面不光有忠臣,还有奸臣。

宋朝的相权

一、四明史氏的兴起

1、从差点绝后到史师才官居副相

提起四明,或许很多人有些陌生,可提起宁波,却是无人不知了,四明是宁波的旧称之一,这个地方背山靠海,自古便是商贸发达之地,也是人杰地灵之地。相传北宋初期,有一个叫史成的人因为喜欢四明的静谧之美而举家迁徙至此,他肯定不会想这个地方会成为他们家的风水宝地,让他们家成为南宋首屈一指的豪门,不过在此之前,他们家需要度过第一道难关—绝嗣。

有人才有希望,如果一个家族绝嗣了,那么何谈往后的发展?史成去世后,他在四明留下的子嗣仅幼子史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独苗,史简应该是四明史氏中第一个有记载的士子,他师出名门、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被同乡叶士儒(曾任明州教谕)所看重,并因此成功娶得叶士儒之孙女为妻。有了叶家的支持,史简得以在县衙谋了个胥吏的差使,可惜他遇到的县官是个为非作歹的主。

宁波在南宋时期为庆元府

遇人不淑的结果往往会是祸及自身,史简虽说人微言轻,可总是出于对百姓的爱护而和县官唱反调,结果被县官给害死了,留下一双嗷嗷待哺的子女和身怀六甲的妻子,没多久,其子又随他而去,这下可是让他们家直接面临绝嗣的危机。也是天无绝人之路,他妻子的肚子里竟然还有一个儿子,即史诏。话说大难之后必有后福,史诏在母亲的精心教育下,成为一名备受称道的士子,并且后来还被宋徽宗尊为“八行高士”。

在宋徽宗的各种“败家”下,北宋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南宋。对于灭亡北宋的女真人来说,南宋是他们必须要除去的隐患,就在赵构被女真人“搜山检海”时,史诏之子史师木也带着族人循着赵构的轨迹出海避难,由此再次躲过一大劫。史师木的二哥史师才曾在宋徽宗时期考中过进士,身上肩负着族人的很多期望,他被权欲迷住了双眼,依附秦桧,一度升上副相,致使家族的清名受损。

赵构南逃路线

2、一代帝师—史浩

史师才虽说和秦桧同流合污,可秦桧有宋高宗的支持,史家倒也不会因此而遭遇什么危机,且由史诏夯实了基础的家学传承还在。史师才之侄史浩就是这种传承的受益者,他自幼蒙受祖父史诏的教导,对功名利禄比较淡薄,明明有才,却连科举都不大愿意去考,倘若不是因为出于孝心,举债为母亲办寿宴,也不会想着通过考科举而去还债,结果一个大才子直到39岁的年纪才考中举人。

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余姚县尉,任期刚一满,秦桧就想着通过给他开点方便之门,从而让史师才更贴心,结果他压根就对秦桧的“橄榄枝”不感冒,毅然拒绝了秦桧的好意,心甘情愿地到温州做一个小小的州学教授,这一做就做了三年,直到秦桧去世后,他的仕途才迎来了转机。绍兴二十七年,他在温州知州张九成的举荐下回京出任太学正,不久后又升为国子博士。

史浩画像

京官和地方官相比,最大的好处不是待遇,而是机会。史浩在临安获得了与宋高宗接触的机会,并靠着自身的德才和满满的同理心获得了宋高宗的认可,他的仕途由此算是装上了强力助推器,被宋高宗安排为王府教授,负责教授两个潜在的皇位继承人—赵伯琮和赵伯玖。筷子有长短,弟子也有优劣,比起贪玩的赵伯玖,史浩更喜欢稳重的赵伯琮。也正是在他的精心保护下,赵伯琮最终成为了宋孝宗。

一朝天子一朝臣,宋孝宗肯定不会放着自己的老师不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史浩就被升为右相。值得一提的是,史浩此前力谏宋孝宗给岳飞正名,有此一事,他不失为一个大大的忠臣了。不过他这个忠臣在眼界上面差了点,他赞同北伐,同时又反对急于北伐,他认为南宋只有做好了完全准备,才有北伐成功的可能,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不宜与金国发生冲突,为此,他下令前线将领放弃了新收复的陕西失地。

史浩和宋孝宗的师生关系

二、盛极必衰

1、史弥远行废立之事

史浩作为家族教育的受益者,他自然知道家族教育的重要性,他专门为族中子弟编撰了一本启蒙教材—《童丱须知》。不仅如此,他还为自己的儿子史弥坚、史弥大和史弥远遍寻名师教导,其中最受他看重的是史弥远,正所谓“某之所期望于弥远者”,他期望史弥远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而不局限于仕途的大才。史弥远开始也算是比较争气,学识和功名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40来岁的年纪就当上了礼部和刑部的侍郎。

史浩和史弥远父子在交班的时候,南宋的皇帝也发生了变更,先是从宋孝宗变成宋光宗,后又因宋光宗有点精神疾病,变成了宋宁宗,期间太皇太后吴氏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而她的外甥韩侂胄同样出力甚多。在皇帝的心中,没有多少功劳能够和拥立之功媲美,韩侂胄既有姨妈的关照,又有宋宁宗的感激,很快就成长为一代权相,并且主持了著名的“开禧北伐”。

韩侂胄遇害

可惜因用人失当等原因,北伐失败,韩侂胄自然是饱受朝臣攻讦,并且他的权势和地位也岌岌可危。一心想取韩侂胄而代之的史弥远出手了,他联合杨皇后暗害了韩侂胄。当时金国国力严重下滑,正是史浩当初一直等待的北伐时机,可惜史弥远这个最让他骄傲的儿子注定要让他失望了。史弥远放着好好的良机不思谋国,竟然力主与金国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

更让人恶心的是,他主持恢复了秦桧的谥号和恩封,引得包括宋宁宗养子赵竑在内的一众“有识之士”愤怒不已,比如赵竑笔下的“弥远当决配八千里”。史弥远谋国不行,谋权却是一等一的,他担心赵竑继位后对自己不利,便常常让人在宋宁宗面前给赵竑穿小鞋,可惜宋宁宗是个明白人,不受他人所左右,一心想让赵竑继位。眼见情形不妙,史弥远祭出了狠招,他在宋宁宗去世后,威逼杨皇后改立与自己关系较好的赵与莒为新君。

四明史氏代表人物之一——史弥远

2、史嵩之为公论所不容

史弥远在相位上一呆就是二十多年,宋理宗赵与莒压根就玩不过他,即使他卖国求荣,恶名远扬,死后依然被追封为卫王。好在四明史氏并非所有人都像史弥远一样没有下线,比如史弥坚(史弥远之弟)就和他分道扬镳,自请到地方上任职,以期能挽回一些家族声誉。史守之(史弥远之侄)为了和他划清界限,一再拒绝入仕,专心在家乡讲学,后来成为一代藏书大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弥远的死反而让家族有一种解脱的感觉,虽说家族的声势已然大损,可毕竟是止损了,接下来就看族中子弟如何让家族恢复往日荣光。史浩之侄孙,史弥远之堂侄,史嵩之成为了家族新的希望。他早年以进士的身份自请到襄阳前线任职,从底层的户曹开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用13年的时间成长为京湖地区的帅臣,期间在荆襄防线的建设上面称得上是功勋卓著。

南宋的一字长蛇阵

史嵩之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识人用人上面,他在任职期间向朝堂举荐了大量人才,其中不光有名将孟拱和余玠,还有贤相吴潜和董槐等,等于说他确实是一名合格的帅才。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荆襄一带的宋军先是联蒙灭金,后又打退了蒙古大军的进攻。有功自然有位,他在刚及知命之年的年纪就当上了右相。久经军旅的他在性格上比较强势,只要有人和他不对付,那他就竭尽全力地去打击别人。

这种性格的短板在地方上并不明显,可放到朝堂上却极易引起众怒,尤其是前面有个史弥远的存在,临安城中的各方势力对他就更不友好了。就在他当右相的第四年,他按制守孝,结果孝期结束后,宋理宗多次想起复他,都被群臣所阻,使得他到死都未能返回朝堂。他死后仅二十来年,南宋灭亡,四明史之亦随之走向衰败。

四明史氏的代表人物之一—史嵩之

结语

从史浩到史弥远,再到史嵩之,先是父子相继为相,后又是叔侄相继为相,这在历史上着实是比较罕见的事情,三代人,皆坐上了相位,其中虽有史弥远这种奸臣,以及史嵩之这种褒贬不一的权相,可也有史浩这种素有清名的贤相。

另外,这三人只是四明史氏的一部分,除了他们三人,四明史氏还有为数众多的进士,史载他们家族在南宋为官者超过了两百多人,一度有“满朝文武,半出史家”之称。四明史氏可以说是科举制下的幸运儿,靠着超强的科举能力,成为南宋第一豪门。即使到了今天,四明史氏依然氏宁波宋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这个家族最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宋史》

《南宋王朝》

《南宋全史》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一门三宰相,这个家族有忠臣,也有奸臣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