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桥介绍(文昌桥在哪里哦)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文昌桥:阅尽沧桑八百年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文昌桥介绍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我一直引以为憾,抚州有文化底蕴,但却缺少历史遗迹。所以每每穿梭在抚州大街小巷,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飞快转动,这里是王安石故里,这里是拟岘台,这里是兴鲁书院……可是抬眼望时,却什么也没有。那些让人久久怀念的胜迹,至今依然健在的,实在是寥寥无几,800多岁的文昌桥算是一个。
抚州这座城市,跟“文昌”二字有着深厚的渊源。“按诸星野,抚州上应文昌星。”这或许是人们对这片土地文化昌盛原因最彻底的解释。“文昌桥”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一个叫柏虔冉的军旅文人所作的《新创千金陂记》中,时维晚唐咸通十一年(870),该文三处提到文昌桥。但此“桥”并非真正的桥,实为堰。堰,挡水的堤坝。如果枯水季节或者水势漫过堰不大,人完全可以走堰上渡过汝水。我想唐人应该就是这样马马虎虎把文昌堰称作文昌桥的吧。而宋人很快就纠正了这种错误的叫法,他们改称文昌堰。也是在宋代,抚州坊间开始流传着这样一句谶语:“金石台分丞相出,文昌堰合状元生”。抚州人没有等多久,这句谶语就应验了。晏殊、王安石两位乡贤在短短二十几年内先后拜相,临川也名噪一时。但是,从柏虔冉时代有文昌桥这个称呼,到“一桥飞架东西,汝水变通途”,抚州人却等了将近300年。南宋乾道初元(1165),知州陈森开始做浮桥以通往来,这是汝水上第一座桥,名“通济”,由45艘船只连接而成。这座桥用了十年,直到淳熙二年(1175年)七月,因淫雨不绝,漂航断笮,45艘船只全部随水飘零。这年十月,太守赵烨重修浮桥,并把船只数量从45艘增加到54艘。南宋大儒,与朱熹齐名的小东莱先生吕祖谦远在千里之外,为朋友赵烨修桥之举欣然提笔,写下了《抚州新作浮桥记》,实为文昌桥记文之肇始。
嘉泰年间(1201-1204),汝水上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桥—石桥,而且桥上还建有房屋。难能可贵的是,这次修桥的不是官府,而是乡绅王谠,父老乡亲也多出钱出力赞助。桥建成后不久即遭火灾,王谠又出钱修复。但是,宝庆元年(1225)的一场大火,把桥烧了一半,文昌桥完全没法通行了。于是郡守薛师旦首捐公钱,由已退居乡里的前权工部侍郎董居谊出面号召,父老乡亲纷纷捐款修桥。工程历时一年多,花费公私楮币一万五千缗。因桥东联文昌堰,西属文昌堂,取名“文昌”。董居谊题写桥额,南宋四六文大家、乡贤李刘为记,正式掀开了文昌桥的历史。到淳祐己酉岁(1249),文昌桥又被大风吹坏了,太守赵时焕修复。
终有元一代,未有文昌桥兴废记载。我想并不是元代没有毁过,修过,而是因为一直战乱不定,加上蒙古人统治,对文化不甚重视,因此缺记载。倒是1364年,朱元璋手下的葛元帅屯军文昌桥左右,结果有在桥上睡觉的士兵不小心失火,文昌桥遭殃了。可能因为处于战乱中,所以也没有及时修复。方志关于文昌桥修复的下一次记载,是5年后的明洪武二年(1369),知府李庭桂主持重修,未完工就离职而去了。继任者李敏没完工就又调走了。直到马文璧继任后,才于洪武七年(1374)完成了文昌桥的重修。重修后大桥长65丈,宽1丈6尺。桥上建屋,总共61间。桥上还奉妥佛氏及观音大士、泗洲僧伽、天王金刚等神威,由守桥僧按时敬进香火。到嘉靖间(1530年—1533年),知府陆堂与临川县令林恕开始用石头替代木头。60年后桥被大水冲毁,结果发现桥墩石里有土。知府张试于是招募民工毁掉原来的桥墩,重建更大的桥墩,但是仅修建了四座就离任了。之后驿丞孙耀祖募资修建剩余的桥墩,却重新使用木头。3年后文昌桥又遭火灾被毁。没有桥梁,人们只能架着小船来往于汝水东西,结果惨剧不断,每年都有100来人葬身鱼腹。老百姓渴望修复文昌桥,官府却拿不出钱来。正好这时,有十七都(今临川展坪一带)马氏寡妇抱着儿子找到知府苏宇庶求助,说她家有千金家产,但是很多人想夺,她担心她儿子会被人谋害。正为财政空虚,无钱修复文昌桥的苏宇庶喜上眉梢,给马氏出主意,劝她把钱捐出来修文昌桥。只要捐了钱修桥,就没人来争了,儿子也保住了。马氏一想也对,就捐钱修桥。苏宇庶总结文昌桥历史教训,不用木头和木板,全部用石头。桥上不建屋和亭,以杜绝火患。汤显祖有记。
清初,文昌桥经历了几次小修。康熙二年(1663),知府刘玉瓒、推官邱元武、临川知县邱泰重修。康熙十八年(1679),临川知县胡亦堂重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文昌桥又被大水冲毁,官府只能临时作浮梁通行。
文昌桥最重要的一次重修,在清朝嘉庆年间。从嘉庆八年(1803),知府邱先德、临川知县来珩开始募资筹备;嘉庆十一年(1806),知府伊明阿、临川知县秦沆继之;一直到嘉庆十四年(1809)大功告成。总花费高达白金18万两多。桥宽二丈,长73丈,高3丈8尺多。下为水门12道,上为桥屋92间。乡贤应先烈有记,知县秦沆有铭,秦沆哥哥秦瀛有碑,李秉礼有诗。嘉庆二十五年(1820),桥上两旁店屋毁于火,于是立下规矩,以后桥上永不造店,以绝火患。
1931年,为修筑南昌到临川和临川到南丰的公路,桥屋被拆除。之后虽然桥名几经变更,但总体轮廓未有大变,沿用至今。
至于文昌桥上晒文章的民间传说,作为饭后谈资,保留一份美好感情并无不可,但真实性不高。首先在临川方言中,“章”、“昌”不存在谐音的可能。其次,传说忽而说是知县,忽而说是知府,而且从来没有点名。第三,官员来抚州或者临川上任,是不是走文昌桥?抚州城北有接官亭,顾名思义。古代水路发达,从南昌来抚州,或者从黄昏渡来抚州城,走水路到城北上岸,走进贤门,直奔府衙(今抚州一中)顺理成章。因为驿站设在孔家渡(今孔家桥),邮传往来才走文昌桥,进文昌门,官员上任应该不会走这,须知古代各门也是有讲究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文昌桥:阅尽沧桑八百年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