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解释(芒种后面是什么节气)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芒种节气,赏析陆游的《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解释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解释(芒种后面是什么节气)

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

【宋】陆游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译文

芒种时节刚过,雨季就及时到来了;从纱帐内睡醒起身,(隐士)头巾都睡倾斜了。

停滞的白云不愿散去,常常遮住了古塔;野外的流水没有声响,自在流进了池塘。

绿树下,晚风送来凉意,斑鸠叽喳喧闹;屋梁上,白天寂静无声,燕子迟迟归来。

清闲自在,心生欢喜,无所事事的日子;衣裳覆笼,熏香暖人,独自吟诵着诗篇。

注释

1.经旬:指很长一段时间。

2.长句:唐宋人对七言诗的习惯说法。

3.痴云:停滞不动的云。

4.野水:野外的水流。

5.晚凉:在傍晚凉爽的天气中。

6.鸠语:斑鸠的话语。

7.画梁 :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8.昼寂:白天寂静。

9.自喜:自己欢乐,自我欣赏。

10.浑无事:完全没有什么事。

11.衣覆:衣裳覆盖。

12.熏笼:是放在炭盆上的竹罩笼,古代一种烘烤和取暖的用具。

赏析

读了30多首古人写的有关“芒种”的诗,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思来想去,在陆游的这句“闲身自喜浑无事”上找到了答案。

芒种正是收获蚕麦,播种水稻,乡村最忙的季节。

可是,诗人们只旁观,很少亲自参加农忙。

这使得他们的芒种诗,缺乏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气,而多了纯粹的文人气。

我以为好的芒种诗,必须有“种豆南山下”的行动与激情,这样才能去前人言语的遮蔽,将“能指”变为“所指”。

中国古代诗人追求庄子“乘道德而浮游”的个人与少数集体的去理智的自造世界,而忽视了孔孟追求的大集体下的理智规范的存在世界。

这使得芒种一类的诗歌总体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变成文人自身逃避尘世的精神避难所。

陆游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于是在诗歌世界里实现了去智与超脱。

在他心中,“闲身自喜浑无事”,成了写诗的动力,因为没事干,所以写诗,给自己造一个精神家园。

而此时,老百姓正在忙,他是不是应该走向田头,拿起锄头,感受大集体的烟火之气呢。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古人离开他们的语境和思想,与当下诗歌精神对接。

他们自有一套成熟了的思想语言体系。

言归正传,这首芒种诗,虽缺乏集体观照性,其艺术性不及赵师秀《约客》、其现实意义不及白居易《观刈麦》,依然是除此之外能排第三的佳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首诗歌放在古代诗歌背景中,正因其“闲身自喜浑无事”的个体美学与审美体验,成为庄子“乘道德而浮游”的继承者。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空灵寂静、萧然淡泊,是陆游等古代诗人无法超脱、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

吟风弄月,或保持一丝啸傲山林的狂悖,都是基于对现实的回避。

然而问题是,我们的诗歌写作,难道只是为了修炼成一个隐逸者吗?

站在今天的角度,肯定是不行的。

诗歌必须要接触现实,描写大集体与芸芸众生,而不是独善其身,自娱自乐。

陆游在政治上没有了话语权,转而在山水中找回了存在感。

其实,他笔下的存在,是他入世再出世的一种存在,因而具备了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即这些“痴云”与“野水”,“晚凉”与“昼寂”,都打上了入世后的标签,而不仅仅是出世。

在儒家入世不能自我救赎时,陆游通过道家的出世实现了灵魂的自由与超脱,万物复归于自然。即诗中所云“常遮塔”、“自入池”、“鸠语闹”、“燕归迟”的来去自由,无迹可求的状态。

这首芒种诗的背后,饱含了诗人在遭遇苦难之后,将积压的风雪,漂泊的风尘,万顷的悲风,一瞬间都化为温存的寂静。

如解读仅停留在恬静、淡雅、闲适这几个词上,显然是肤浅的。

陆游通过笔下自在的万物,把羸弱、短暂的个人生命,把痛苦地、悲愤地个人经历,向读者不可见地“苏生”,借此对抗绝望而重造一个精神世界。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在道法自然中歌唱,也是另一种呼吸,广漠、苍凉之上,有一种近乎天意的本真诉说。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芒种节气,赏析陆游的《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