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没有捧杀从哪里看(年羹尧和雍正一起吃饭)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没有捧杀,从一开始就不是双向奔赴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没有捧杀,从哪里看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没有捧杀,从哪里看(年羹尧和雍正一起吃饭)

雍正与年羹尧,是被制度凑到一起的。

什么制度呢?

清朝有一项制度叫,皇子分府。简单来说,就是皇子成年后,一旦封爵建府,那么他的户籍就要编入下五旗中的一旗。并从这一旗原有王公的佐领里,分得一定数量的佐领(佐领是八旗制度下最基础的户口单位)。这些佐领内的人口,就成了皇子的下属。

年羹尧一家隶属于汉军镶白旗,原是贝勒延寿的下属。康熙四十八年的时候,皇子胤禛封雍亲王,户口编入镶白旗,年羹尧一家便从贝勒延寿的名下,划到了雍亲王胤禛的名下。

这是一个偶然事件,既不是康熙刻意安排的,也不是雍正主动把年羹尧一家要过来的。

包括后来雍正纳年羹尧的妹妹为侧妃,也有制度的因素。

按照清朝的惯例,宗室王公娶亲,一般会选择自己所辖佐领内的属下子女。而年羹尧的妹妹,正是雍正被封为雍亲王后,被康熙指婚的。

可见,年羹尧做雍正的属下兼大舅哥,全靠制度成全,两人并没有什么情感基础。

而且两人凑合到一起后,也没培养出什么感情来。

虽然年羹尧在户籍上是雍正的下属,对雍正具有一定的义务,如政治上的亲近,经济上的帮衬,日常交往中、称呼上要体现尊卑关系,等等。但他真的不需要抱雍正的大腿,他的事业前途全靠自己挣来的。

康熙四十八年,对于年羹尧来讲,是很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换了新主子雍正,还外放做了四川巡抚,开启了他由文转武,建功立业的领兵生涯。(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看完年羹尧的前半生,不禁感慨,换成是我,也会“飘”起来》)

此后的年羹尧,就像螺丝终于嵌入了螺母,在领兵的发展道路上如鱼得水。

康熙五十八年,准格尔入侵西藏,年羹尧主动向康熙请缨,带兵入藏参与平叛。康熙五十九年,清军大捷。年羹尧晋四川总督。入藏战争胜利后,年羹尧再晋升为川陕总督。成为主管四川、陕西两省军政、民政的封疆大吏。

此时的年羹尧才42岁,已经是政坛上一颗闪耀的新星了。反观他的主子雍正,就黯淡许多,在诸子夺嫡的争斗中,雍正既不是康熙最喜爱的皇子,在朝中也没有足够的威望,除了有个爵位之外,看不出有很大的胜算。

那么,对于年羹尧来讲,以他今时今日的能力和功绩,完全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将来不管哪位皇子做了皇帝,都不会亏待他这位栋梁之材的。

所以,年羹尧与众皇子的关系保持得都不错。比如,他资助过一个冒充老三下属的骗子,他收过老九送给他的西洋小荷包。

甚至由于他外放之后基本没再回过京城,在西北与大将军王老十四的相处时间,都比他的主子雍正多得多。

一向“戒急用忍”的雍正也忍不住写信向年羹尧控诉,指责年羹尧几项罪过,

①从不自称为“奴才”;②雍正母亲生日,儿子新婚没有任何礼物祝贺;③与其他皇子勾勾搭搭等。

可见,此时的年羹尧对雍正,连主属间基本的恭敬都欠缺,委实谈不上什么感情。

两个人感情升温,是在雍正即位之时。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突然驾崩,雍正即位。这个消息让朝中许多人措手不及且难以置信,京中尽管流言蜚语,但总不至于出什么大乱子。

但如果 ——

远在西北,手握兵权且储位呼声最高的老十四质疑这个结果;经营西北多年,既有兵权又有影响力且与老十四共事多年,关系一直暧昧不清的年羹尧,此时是站在老十四一边的;俩人一起起兵夺位…

那真是够雍正喝一壶的!

重点是,雍正除了相信年羹尧不会这样做之外,没有什么办法。

所以,当雍正知道老十四是只身回京奔丧,确定年羹尧选择了站在他这一边时,从情感上,雍正是非常感激年羹尧的。

于是,过往种种的不愉快,都在这次关键时刻的关键抉择中“消失”了。年羹尧一跃成为雍正朝新晋权贵,被雍正晋封为三等公,加太保衔。

一年后,年羹尧统军又解决了青海叛乱问题,雍正与年羹尧的感情达到最大值。

我们在雍正与年羹尧的奏折里常常能看到一些肉麻的话。

比如:

战争艰苦时,年羹尧奏报说十几夜没有睡觉,雍正直呼“好心疼”、“阿弥陀佛”。

盛赞年羹尧是真汉子,国家肱骨,上天所赐柱石的话,更是比比皆是。

在得到青海大捷的消息后,雍正甚至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激动的心情,直接说,我的天呐!“你就是朕的恩人”!

“朕览二奏,几乎落泪。从古名臣,历阅史册,如卿之丹诚报国者,希有也!是什么本领,是什么心肠,若非忠诚感格神盼默助,人力这所难能者。真国家苍生多福,上天赐朕这柱石梁栋股肱心膂也”

除了这些情真意切的告白外,雍正时不时地还有赏赐,这些赏赐不是多贵重的金银珠宝,都是能显示私人感情的随手之物,什么珈楠暖手、新茶、珐琅鼻烟壶…

另外,这段时间,朝中所有大事,年羹尧分内的不分内,该管的不该管的,雍正也都询问年羹尧的意见,大有离不开你的感觉。

你说,雍正对年羹尧不是真爱,都没人信。

这种真爱还体现在雍正极力撮合年羹尧与雍正另两位重臣,隆科多和怡亲王允祥的关系。

年羹尧作为川陕总督,对当地官员的任免有很大的话语权,经常保举推荐自己的亲信下属出任重要官职,或是为他们邀功请封,对此,雍正都欣然采纳。

但这样做严重影响吏部正常的选官晋升流程,这属于是侵权行为,所以主管吏部的隆科多对年羹尧意见很大,随着青海大捷后,年羹尧举荐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却越来越差,隆科多对年羹尧的意见就更大了。

两边,一边是自己的真爱,一边是自己的舅舅(隆科多),雍正在中间一直说好话,和稀泥,甚至想出了一个很可笑的做法。

就是亲自做主,把年羹尧的长子年熙过继给隆科多当儿子,硬是把两家变成一家人。

对于年羹尧与允祥的矛盾,也是工作上的冲突。允祥主管户部,雍正即位初时,主抓全国各省的经济亏空,凡是查出有贪腐挪用的官员,一律要求填补。

可这个工作到了,年羹尧管辖的川陕两省就卡壳了。年羹尧经常替属下求情,减免处罚,雍正就给开绿灯,这不是让允祥难做吗?

所以雍正只能再次亲自下场,充当和事佬,希望年羹尧能与允祥多培养私人感情,避免工作矛盾。

不过,不管雍正怎样絮絮叨叨的啰嗦,年羹尧都没什么回应,也没有主动结交允祥。

可以看出,雍正这段时间对年羹尧的感情是炙热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不知该怎么疼你”。同时,我们也发现,年羹尧似乎并不怎么热情,一直都是雍正“剃头挑子一头热”。

而这么长时间,雍正与年羹尧二人一直是奏折书信往来,也容易给雍正营造一种君臣相谐,情义深厚的错觉与假象,直到雍正二年底,年羹尧进京述职,多年的“网友奔现”了,一切都不一样了。

为了迎接年羹尧入京,雍正像对待贵宾一样,命礼部商议迎接之礼,还命各省督抚同时进京作为陪衬。

而年羹尧都做了什么呢?

我们不可一世的年大将军举止非常傲慢,欣然接受李维钧等巡抚的跪拜之礼;在京遇到王公下马问候时,他就点点头回应;更过分的是,到了雍正面前,居然箕坐,即双腿叉开坐,非常没有礼貌尊卑。

雍正可以在书面文字里说些自降身价的话,年羹尧可以在书面文字里说写尊敬礼貌的话,但到了现实生活里,雍正还是讲究帝王尊严的,年羹尧的姿态如此傲慢无礼,自然让雍正非常生气。

除了行为举止方面的直观感受,年羹尧回京后还四处插手政务,招揽权势,宣扬自己的功绩。

经过这一个多月直观的面对面的相处,雍正感受到,他年羹尧眼睛里根本就没有朕!

再联想到年羹尧往日“不拘小节”的所作所为,比如,从不积极回应雍正的拉家常和稀泥;要他监视老九,他从没认真对待过,反而包庇纵容。原来从一开始就不怎么恭敬朕,从一开始他年羹尧就没打算与朕亲近,做朕的“私人”下属。

我们在讲雍正杀年羹尧的原因时,总会从年羹尧功高盖主,狂妄自大,危害皇权的角度分析,从没有在乎过雍正的内心感受。

有人会说,雍正之前的甜言蜜语都是为了除掉年羹尧所做的捧杀铺垫。

但其实不是,雍正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只对年羹尧甜蜜恩宠,他对别人也这样。

雍正最信任的弟弟,怡亲王允祥,雍正对他也是格外恩宠。不仅允祥的亲王爵位可以世袭,他的俸禄、庄园、护卫、出行仪仗都是普通亲王的一倍。允祥主管户部,为雍正理财,雍正也非常感激,屡次公开表示,许多好的政策法令都是怡亲王想出来的,要向天下人述说他的功德。

雍正另一位很看重的大臣鄂尔泰。雍正八年时,雍正生了一场大病,为免鄂尔泰担心自己的病情,特许传递奏折的鄂尔泰家奴进宫探病,好回去禀告鄂尔泰皇帝龙体安康。

看了这些,你会觉得雍正这个人真有意思,他对谁好时,是真的非常好。

而面对雍正的过分恩宠,人家两位是怎么做的呢?

允祥对于雍正的赏赐常常是能推就推,还拼命工作加以回报。鄂尔泰呢,则把姿态放得很低,多做逢迎,常称雍正是他的“慈父严师”。

只有一生太过顺遂的年羹尧,才会养成骄傲自大的性格,才会欣然接受这些甜言蜜语,甚至觉得他这个妹夫皇帝just so so,那这些甜言蜜语自然就变成了糖衣炮弹。

两个人的关系,如果一直是一个人单方面的付出,另一方没有等价的真心交换,在普通朋友间,尚且接受不了,何况是极好面子的帝王,一旦翻了脸,只会毫不留情,所以年羹尧的下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没有捧杀,从一开始就不是双向奔赴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