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因材施教(论语里因材施教的句子)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论语学习笔记(225) 因材施教,过犹不及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论语,因材施教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原文】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39;。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马上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39;,冉求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39;。我被弄糊涂了,冒昧地问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勇于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学会谦退。”
本章是学习《论语》非常重要的章节。一方面具体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用事例说明中庸至德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闻斯行诸?闻:听到、听闻。斯:这个。闻斯:听到了一个道理,学到了一个新知识。行:行动、实践、实施。诸:之乎。也是闻斯行之乎?兼人:本意为兼并他人。意为让对方信服从而可以把两人的力量合并到一起。引申为胜过他人,能力倍于他人。朱子注:“兼人,谓胜人也。”《荀子·议兵》对兼人做了详细的解释:“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荀子的观点非常辩证,孔子说子路“兼人”,指的就是子路喜欢“以力兼人”。荀子说这样的人看起来力量强大,其实反而是弱者。荀子主张的是“以德兼人”,“以德兼人者王。”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我们讲《论语》的时候总免不了要说道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弟子们同样是问孝、问政、问智、问仁,孔子给与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他会根据不同人的智慧和学业修养水平,有针对性地给出可以理解并践行的答案。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问同样的问题,他也会根据这个人的学业进展给出不同的回答。比如,樊迟三次问仁,《雍也》篇中给出的答案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颜渊》篇给出的答案是“爱人。”《子路》篇的答案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颜回问仁的回答是“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接着问仁的纲目,孔子进一步回答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本章在体现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方面尤其突出,在同一章中针对不同的人提出的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并且还得到了孔子的直接解释。子路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马上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39;,冉求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39;。我被弄糊涂了,冒昧地问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勇于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学会谦退。”
《论语集注》张敬夫解释说:“闻义固当勇为,然有父兄在,则有不可得而专者。若不禀命而行,则反伤于义矣。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则于所当为,不患其不能为矣;特患为之之意或过,而于所当禀命者有阙耳。若冉求之资禀失之弱,不患其不禀命也;患其于所当为者逡巡畏缩,而为之不勇耳。圣人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张敬夫说听到符合道义的事情本来应该马上勇敢地去做,但如果父兄健在,那就不能完全按照这个逻辑去行事。如果不能按照父兄之命去行动,反而不符合道义的精神。这样的行为可以称为“因义失义”。张敬夫引用《公冶长》中对子路的评价:“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说明子路在该做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他不去做。应该担心的反而是他要去做的心意过于迫切,会忘记了应该去向父兄请命。如果是冉求,行动方面的秉性原本就弱,不用担心他忽略了请命的必要性,担心他的是徘徊不前畏畏缩缩,不能勇敢地去行动。孔圣人一个“进”,一个“退”,就把他们都规范到义理之中了,使他们的行为都没有了“过”或者“不及”的担忧。
中庸至德,过犹不及
我们在《雍也》篇里讲过了孔子的重要思想——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中庸之法是行德之道,人们日常行事做到中庸了吗?我见民众能行之一时,未见民众能行之长久。我见民众过或不及,未见民众能得中和之道久矣。”本章孔子在讲因材施教重要性的同时,也用同一个案例讲解了其重要的“中庸”思想。
冉求因为不能制止季氏的僭越而遭到孔子的多次批判,他还因为帮助季氏敛财而被孔子开除。孔子不但开除了冉求的学籍,还号召弟子们对冉求口诛笔伐。但从冉求的语言和行动来看,他或许不是个圣人,但至少也是个贤人,他在季氏家为官,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就尽心尽力地为季氏服务。尊重长官是为官的本质。他也多次明确地告诉孔子,您的要求太高,弟子做不到。所以冉求是个做官的好材料,是个合格的官员。《雍也》中,他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学业不精他不从自身去找原因,而是找借口说我本来就能力不够。当季氏疯狂到要去祭祀泰山时,孔子自己也没有制止的办法。他只能迁怒与冉求:“女弗能救与?”你难道不能取久久季氏吗?冉求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能。”季氏要进攻颛臾,冉求和子路一起去告诉孔子,又遭到了孔子的一通批判。冉求说我们没办法制止,孔子大发雷霆,说不能就不要干了,就应该辞职。冉求的不进取还表现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如,他不知道孔子会不会为卫君做事,他不去跟孔子讨论,而是去找子贡询问。通过子贡间接地获得答案。(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这也说明冉求做事非常的小心谨慎。所以孔子说他“求也退”,在孔子看来冉求性格上是个容易退缩的人。所以孔子就要想办法让他积极进取。子路做事情有些冲动,可能考虑不周,会有冒进的风险。所以孔子跟他说,听到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道理不要马上去行动,要先去征询一下父兄的意见。这就是“退之”,让他不要贸然行动。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冉求的退缩是“不及”,子路的冒进是“过”。他希望学生们面对事情既不要退缩,也不要冒进,要进退适中,讲究中庸之道。
道客村曰:
题同答异夫子细,因材施教因人异;
中庸至德民鲜知,冒进退缩过不及。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论语学习笔记(225) 因材施教,过犹不及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