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南阳话蚂蚱爷的由来(河南蚂蚱)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南阳民间的蚂蚱爷,背后你所不知道事!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南阳话蚂蚱爷的由来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南阳话蚂蚱爷的由来(河南蚂蚱)

在内乡、宛西乃至整个南阳,民间有称“蚂蚱爷”的。使用者多女性,一般是以稍带调侃或恼怒的语气对某事、某情景表示惊愕的态度。如妈妈看到淘气的儿子在玩泥巴,搞得满身满脸都是泥,便会以略带恼怒的语气惊呼:“我里蚂蚱爷呀,你鳖娃儿这是在弄啥呀,糊差成这样——鸡儿不认得鸭子!”

南阳民间之称呼“蚂蚱爷”,还没有上升到诸如称呼“老灶爷”“火星爷”“马王爷”等宗教信仰的高度。但是,能对一种小小的昆虫称“爷”,并成为约定俗成的民间成语,而被广泛使用,必然有其原因和背景。本文就对南阳民间“蚂蚱爷”一词的成因略作分析,以博一“笑”。

“蚂蚱爷”所以能成为民间固定口语,必然与百姓对蚂蚱的记忆有关。虽然蚂蚱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现在也成为人们致富的一条门路。但是,在历史上,蚂蚱更多的是以害虫的身份为人们所认知的。所以,要弄清“蚂蚱爷”一词的来历,必须先知道蚂蚱的厉害,以及给百姓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

蚂蚱,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学名蝗虫。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蝗科。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坡、森林低洼地、半干旱区和草原最多。草食性,大多数是作物都可作为它的食物。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形成蝗灾,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巨大危害。蝗灾发生时,蝗虫漫天遍野,遮天蔽日,蔚为壮观。所过之处,田野农作物顿时被一扫而光,绿色消失,庄稼颗粒不收。

内乡县志记载了清末至民国时期发生的水灾、雹灾、旱灾、蝗灾、兵灾、匪灾等多次天灾人祸,而蝗灾的危害也是触目惊心。就河南全省而言,民国最大的一次蝗灾,发生在1943年前后。《真相1942:请看国民政府的“积极”救灾》一文引用了来自内乡的资料,可以看出蝗灾的严重程度:

“蝗灾由始至终都伴随着河南大饥荒,这蝗虫多到什么程度?蝗灾发生以后,国民政府便组织民众开展灭蝗运动。1944年8月,河南内乡县15个乡捕捉了27万多斤的蝗虫,掘出虫卵700多斤。据当地人回忆,最多的时候,漫天都是,用竹竿随便都能打到十几个,房屋的墙壁上、窗户都爬满了,家里本来就没有东西吃的,但是一打开锅蝗虫就会疯狂往里面钻,结果整个锅里都是绿得发亮并且在不断蠕动的蝗虫,看了都让人作呕。最可悲的是灾民因为久未果腹,也没东西吐了,只能吐胆汁了。你说有多惨?”

网上另一篇文章《口述历史.我亲身经历的西峡口蝗灾》(作者西峡人,匿名),也让我们能如临其境地感受民国时期内乡县(时西峡口属内乡县)蝗灾的情景:

“大约1943年或1944年秋,正当庄稼快要成熟时,西峡回车东南靠近屈原岗西北的大片庄稼,被遮天蔽日的蝗虫全部吃光。那时我就读屈原小学。一天放午学,我和沿途的小伙伴排着队,唱着歌,迎着淡淡的秋阳,沐浴着宜人的秋风,在回家的路上愉快地走着,忽然一阵呼呼的巨响从东方传来。当我们还没听清是什么响声时,一大片遮天蔽日的小黑点所形成的巨大天幕,呼呼地遮住我们的头顶。当我们还没有看清是什么东西时,这一巨大的天幕已铺向田野,一时三刻,呼喇喇的声音响成一片。一看,全是一个挨一个成堆成串从没见过的大蚂蚱。它们落在树上,把树枝压弯甚至压折,一会儿把树叶吃光;落在荒郊,寸草不留,落在庄稼地里,把庄稼的茎叶很快一扫而光。这时大人孩子都齐哭乱喊。有的在地头点纸烧香,祈祷蚂蚱爷保佑;有的在地头连连生火,以驱赶它们。看样子,蚂蚱爷并不领情,也不发善心,害人虫一点也不惊也不怕一堆一堆的大火。它们依然呼喇喇地大吃庄稼。我们见此情景,都赶快各回各家,告诉大人,生法保护庄稼。”

一个小小的昆虫,聚集起来居然有这样大的破坏能量,没有经历过蝗灾的人,可能永远也想象不到遭遇蝗灾时百姓惊恐和绝望。就像在民国时期的内乡民间,大人们吓唬孩子时好说“老别来了”(别廷芳治乱用重典,民间忌惮之,故有此语)一样,见证过蝗灾的危害,又对此束手无策的老百姓,就只能把蚂蚱看作凶神,称作“蚂蚱爷”,而乞求它不要出来祸害百姓了。久而久之,蝗灾虽然没发生,但那种惊恐的记忆仍在,只是少了些绝望。于是,民间叫“蚂蚱爷”时,便于稍带惊恐中掺杂进了些许调侃的意味。

转自《聚焦南阳》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南阳民间的蚂蚱爷,背后你所不知道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