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道德经第四十章读后感(道德经第四十章心得体会)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道德经读书笔记-第四十章》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道德经第四十章读后感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道德经第四十章读后感(道德经第四十章心得体会)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纇①(lèi)。上德如谷,大白如辱②,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③,质贞如渝④ 。大方无隅⑤,大器免(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⑥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释】

① 纇:过去织布那个丝、上边有的地方会有疙瘩,这种疙瘩就叫“颣”

② 辱:脏东西

③ 偷:最早的意思是苟且,马虎、粗心的那种随意的意思,这是一开始的意思,后来演变成偷偷摸摸的意思。

④ 渝:变化的意思

⑤ 隅:角落

⑥ 褒:宽大、广大的意思

【译文】

境界高的人听了道以后,非常勤勉的去做;境界中等的人听了道以后,对道的存在半信半疑;境界低的人听了道以后,大笑它,不笑这都不是道。所以有句话说:光明的大道反而看起来好像很昏暗,在大道上进步反而像是在往后走,平坦的大道看上去反而像不平一样。上德之人就像山谷一样保持一种谦卑,所以还能容纳,真正品行高洁的人反而看起来有点污浊的感觉。广大的德行好像是不够的,建立起来大德行的人好像苟且一样,坚定的品质好像经常在改变。特别大的物体,看不到他的边际,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大的人才都要经过长久的历练才能形成,真正大的音响反而没有声音,大的视觉呈现往往看不到它的形。道特别广大但是没有名,只有道是这个世界开始的源头并且形成这个世界。

【延伸阅读】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三种人“上士”、“中士”、“下士”,他们的主要区别就是对待“道”的态度。上士显然是高明的人、即所说的得道之士,他们听闻了“道”以后,就会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它。而中士听闻了“道”以后,则不能完全领悟它,他们会或信或疑,表现得比较平庸。下士则又下一层,他们听闻了“道”以后则哈哈大笑,弃之不理,表现出狂妄而浅薄。

唐太宗就是一个能够听取臣下正确意见的人,他能以人为鉴、以史为鉴,故而开创了贞观盛世。次一点的统治者,听取了正确的意见以后,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他会进行思考,会让臣子们进行讨论,然后选择是否采取。历史上这样的统治者占多数,他们平庸,但是还不至于昏庸,他们没有过人的才能,倒也能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最差的统治者,自以为是,根本听不见别人的意见,更有甚者对进谏忠言的功臣大加杀戮,到最后国中无人敢说真话,到处都是歌功颂德的奸佞小人。

能够不忘初心,坚守自己心中“道”的人最终会有所成就。如:姜太公年近七十,怀着平天下的理想,却只能靠贩席为生,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被妻子赶出家门。但他坚守理想,后来遇到周文王,辅佐其成就灭商大业,成为齐国之祖。孔子生于春秋乱世,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治国理念,处处碰壁、处处受阻,受困于陈蔡之间,七天吃不上熟食。然而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念,终于使之成为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第四十章》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