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下一句是什么)

导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看苏剧本《江南一嫂》

江洪涛

剧本看了两遍,总体感觉很好,作者有深厚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是一部饱含激情的用心之作。一是题材处理富有新意。写军嫂一般都写军嫂的奉献与牺牲,而这部戏还写了军嫂作为一名艺术家对艺术的坚守与传承,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在现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唯利是图的社会,塑造这样一个甘受清贫、耐得住寂寞、一生忠诚于爱情、忠诚于事业而无怨无悔的人物形象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写法上有特色,戏中戏,刚与柔、贫与富、放弃与坚守、苏剧与军歌、雪域高原与江南水乡、金戈铁马与吴侬软语,粗犷与细腻、平凡与神奇、传统与现代、把反差极大的诸多元素熔为一体,寻求一种对立统一,实现一种刚柔相济。三是艺术上有追求,一般地认为苏剧的风格是秀雅清丽,委婉细腻,作者有意引入一种沉雄大气,厚重豪放的品格,以拓宽苏剧艺术的表现手段,是一种有益的大胆的探索。这个戏要排必然是大制作,里面有很多气势恢宏的大场面。陆伦章先生是大手笔,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语言、比如唱词、比如一些戏曲场面的设置,这里不一一细说,现在,我班门弄斧,提几点小意见:

一、还要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现在剧本中的有些人物还比较平面,缺立体,

比如柳林、夏继春、汪思剑等,一号人物梅芷华似乎也还缺乏一种命运感,为什么她要坚守?为什么别人都可以放弃她不能放弃?她的认识以及责任感从何而来?她与丈夫之间到底有没有过矛盾?她在坚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诱惑和挑战?她放弃随军、放弃开店做生意,都好象没有经过什么思想斗争,很轻易就放弃了,由于她生活里似乎没有多少难题,从而使主人公缺少了应有的光彩。在这部戏里,鱼顺顺倒还有些立体感。她由耐不住清贫,放弃艺术,追求金钱,到发现金钱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转而想回归艺术,人物性格发展的脉络可触可感,可惜后来把她写丢了。

二、还要在戏曲化上下功夫。现在有些场次话剧的痕迹太重,尤其是第三

场军营里面的戏,大段大段的道白,如何更好地戏曲化是一大难题,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剧引入话剧的东西似乎不如吕剧、豫剧那么容易。有一些新型剧种没有什么传统,可以百无禁忌,而苏剧已在人们的印象中有了一定的范式,比如《花魁记》、《五姑娘》等等,我忽然觉得这个剧本更适宜话剧表演,以后如果有机会改成话剧以话剧的形式演出一定会更加出彩。因为话剧里增加一些戏曲元素,色彩会更加丰富。人艺话剧《风月无边》,写戏曲家李渔的,有大量的戏中戏,非常讨巧。

三、还要作进一步的取舍。我们到底要反映梅芷华的哪一个方面?是她作为

军嫂的奉献牺牲?还是她作为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坚守与传承?平均着力,总觉得是两个东西,让人产生游离。如果是后者就要削弱军嫂的身份定位,减少军营的一些东西,两者很难兼得。另外,我们究竟选择一个什么剧种?如果是苏剧,它可能载不动如此许多厚重的东西。阳刚、厚重、大气对有些剧种可以,但对苏剧,可能不是特别适宜。这是由我们的文化性格所决定的。苏州小桥流水,唱不唱得了大江东去?剧种对于题材我觉得应该有所分工,有些剧种可偏重现代戏,有些剧种可偏重古装戏。让秦腔来表现江南的才子佳人,让越剧来表现西北现代农村,终是一种不太明智的事情。

剧本写了一个人承担两种角色的不易,梅芷华既是一位军嫂,又是一位苏剧演员,作为军嫂她理解丈夫的事业追求,一人挑起家庭重担,长时间忍受夫妻两地分居的思念之苦;作为苏剧演员,她热爱苏剧,甘受清贫,一生坚守与传承。这个人物现在看还是有些理想的成分,因为从中我们看不到她有多少痛苦的选择。没有随军,是因为高原缺氧她不能随军。柳林给了她致富的机会,她放弃选择后来也没有下文,她要收养夏继春也没有任何阻力,狄马在《苦难的妙用》一文中说,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你表扬一个太监守贞操,就象在我们的时代表扬一个下岗工人勤俭节约,农民衣着朴素一样没有意义,只有当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良心进行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我们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我觉得这话有道理。我们写戏主要应写人物痛苦的选择。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剧本的主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一而终,对于爱情是这样,对于艺术(事业)也是这样,因为爱而坚持坚守,难以割舍。这样写固然很正确,但也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这个戏写爱情与事业的兼容,前提是彼此都理解,都忍受,要是万一有一方不理解,不忍受呢?难道这中间就没有一丁点矛盾吗?如果从这点出发,我想这个戏还有很大的加工修改余地。

剧本现在拿出来讨论,显然是决心进一步加工修改的,我热切期待并完全相信,修改之后的文本,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崭新的面貌和意外的惊喜!

作者简介:江洪涛,男,1964年生,江西兴国人,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戏剧创作,有大型戏剧作品《山歌情》(合作)曾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剧协“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本人获文华编剧奖;参与策划并承担部分作词的大型歌舞剧《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本人获文华词作奖。现兼任苏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戏剧文学学会会长,《姑苏艺苑》杂志副主编。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