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金文(商周金文形体结构研究)
导语:聂国强:商周金文的风格演变
聂国强
古人将铜称之为金,所以后代常把青铜器的文字统称为金文。在商周时期,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又因钟和鼎在各种有铭文的铜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金文又称为“钟鼎文”。
商代金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字词为主的少字数作品,也称族徽铭文。这类铭文保留着鲜明的氏族先人的图腾,将书写性与绘画性错杂为用,成就了一件件完整的作品。另一类是文辞连贯的铭功文字,代表作如《小臣艅尊》《二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壶》《戍嗣子鼎》等。这些作品在点画上强调轻重对比,甚至出现装饰化的肥笔。在章法布局上,上下字排列紧密,大小穿插,浑然天成。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灭商纣王,建立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金文发展到西周时期已达到鼎盛,留存数量极多。后代学者将西周的金文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西周】大盂鼎
西周早期主要是指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时代。建国初期,武、成之际,金文书风还遗存了商代晚期的特点,线条富有粗细变化,时有肥笔出现,章法上仍然有行无列,字形大小不等。代表作如武王时期的《利簋》、成王时期的《禽鼎》等。到康、昭之时,《大盂鼎》的出现开始书法秩序的建构,章法上行列有序、整齐布局、严谨妥帖。
【西周】墙盘
西周中期主要是指穆王、恭王、懿王、孝王时代。穆王时期的作品《师酉簋》《九年卫鼎》等相对接近初期的作品,而到恭王时期的《墙盘》,西周金文典型已经确立,装饰性的点画基本消失,线条化倾向更加明显,行列有序的布局也达到了很高的境地。最典型的代表作品是孝王时期的《大克鼎》,每个字都被规范地控制在界格范围之内。因此,从《大盂鼎》到《墙盘》,再到《大克鼎》,可以看到金文秩序化倾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西周】大克鼎
西周晚期主要是指夷王、厉王、宣王、幽王时代。金文点画由早期的粗细悬殊走向线条化的统一,但字形比前两个时期更加自由活泼,风格也更加多样。如厉王时期的《散氏盘》,用笔厚重,结构多变,呈现横势。又如宣王时期的《毛公鼎》,它与《散氏盘》相反,笔法精严,字形趋长,强调纵势。再到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盘》,用笔更加简练,字距拉大,呈现疏朗空灵之美。这种风格也直接影响了秦系文字的产生。
【西周】散氏盘
总之,金文发展到西周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一方面从早期肥瘦悬殊的点画到线条化倾向不断转变。另一方面在风格上不断走向多样化,对后世书法风格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作者系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教师)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故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