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古代流放的女犯人(古代押送女犯人的衙役又苦又累为何他们乐在其中)

导语:古代流放女犯往返数千里,衙役为何要抢着押送?实情揭露社会现实

喜欢看古装剧的读者们想必都知道,古代刑罚花样繁多,而且不像现代刑罚这样人性化,更多的是倾向于折磨囚犯以达到震慑人心的效果,而且是对精神和肉体的双向折磨。因此古代有许多刑罚都是参照这一逻辑而设立,先在精神上把犯人击垮,令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其中尤以流放最为折磨人的身心。

▲清朝囚犯

据史料记载,流放最早起源于氏族社会后期,共工曾被尧帝流放到幽州。随着历史的发展,法律制度日益完善,隋唐时期流刑被正式列入刑律之中。或许有人会说,比起处以极刑,流放算得了什么?或许在如今看来,流刑并没有什么痛苦之处,但在古代却是令罪犯最恐惧的刑罚之一。事实上,古代那些被判处流放的人,宁愿被处以极刑,也不愿接受流刑。

▲氏族社会生活场景绘画

虽然历朝历代罪犯流放地点都有不同,不过总体上都是流放到偏远贫瘠的地方。比如在宋朝,罪犯大多会被流放到两广和海南地区,清朝时罪犯大多都是被流放到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罪行严重者会被流放到宁古塔。被流放的犯人到达目的地后,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参军镇守边疆,要么选择开垦荒地,但不管选择哪一种都会过得痛不欲生。由于古代交通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凡是被流放的犯人都要带着枷锁徒步行走几千里路,遭受很多折磨。因此很多罪犯得知自己被判处流刑时,都会选择自杀,因为他们知道,流放就代表着一辈子都只能生活在边远地区,身心都将遭受无尽折磨,与其这样还不如自行了结。

▲明朝官兵押送罪犯剧照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古代的衙役们对于押送流放犯人倒是显得异常热衷,尤其是押送女囚犯。从古装剧中我们不难看到,衙役们押送犯人时,是要时刻跟随在旁边,即使是好一点儿的有囚车坐,但将犯人送到后,衙役也要原路返回。由此看来,即使是拥有便捷交通工具的现代人,恐怕也没有人愿意干这种舟车劳顿的苦差事,那衙役们为何还要争抢着去押送流放犯人呢?在子渊看来,主要原因有三个。

▲今人扮演的清朝衙役

第一,相比正常工作,押运犯人更加自在。清朝时期,衙役不在官制内,属于编外人员,被称为“未入流”。因此他们在衙门内的地位并不高,不仅工作十分辛苦,而且工资待遇也不高,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大清早就要点卯,随后还要参加升堂、审讯、执行刑罚、逮捕犯人等活动,还要帮衙门里的老爷跑腿。相比之下,外出押送流犯算得上是个肥差,毕竟山高皇帝远,在外不受管束,一切事物都由自己做主,工资还能照拿,何乐而不为?

▲清朝女囚犯

第二,比起正常工资,押运犯人能获得更多钱财。众所周知,大多数被流放的犯人都是犯了大罪的重臣眷属,都是非富即贵的人家,犯人家属为防止衙役在路途上刻意刁难犯人,自然会拿出丰厚的钱财来贿赂衙役,让衙役们在路上对犯人多加照顾。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由于衙役属于编外人员,工资是由知县或知府自掏腰包发放,其薪资并不算高,犯人家属给的钱比他们在衙门一年的工资都要高出许多。尤其是女囚犯的家属,为防止女囚犯在途中被衙役侵犯,往往会塞更多的红包,因此衙役对押送女囚犯才会更加积极。

▲清代马车旧照

第三,押运流放犯人比起上班其实更加舒适。衙役押送流犯对比到现在就是出差,自然所有花费都是公费,衙役们能趁机改善伙食。更重要的是,大多被流放的人原先都是家底丰厚的权贵,身娇肉贵,经不住流刑的苦,其家人为避免他们在途中受折磨,一般都会提供马车和仆人。这样,押送的衙役自然也就跟着犯人享福,来去都能乘坐马车。这样对比起来,押送流放犯人的益处显然比坏处多,衙役们自然乐意。

参考资料:

《尚书·吕刑》《中国古代刑罚考》

本文内容由小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