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写静夜思这首诗(李白写静夜诗的原因)
导语:李白为什么创作《静夜思》
任课老师们在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说《静夜思》是一首思乡诗,这没有错,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习惯在安静的夜晚思念故乡,李白也不例外;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直接把思故乡三个字写在了诗的结句上。然而人们没有思想的是,李白为什么要思故乡,或者说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思念故乡的诗?作为诗词达人的李白,不会不知道因为思故乡而写思故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道理。因此我认为这首诗远不止思念故乡这么简单,我认为说这首诗是思念故乡的诗是错误的。
开元十二年,即公元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绵阳,去成都又重庆,没能求得一官半职。第二年即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了开元十四年即公元726年,诗人已经远游到繁华的扬州,还是没能求得一官半职。于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秋夜,诗人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年的五言绝句《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的起句“窗前明月光”,字面上是写窗前普照着明月之光,实际上是写诗人的感觉:出仕无门的孤寂和清冷。在这里,理论界总是在“床前”和“窗前”之间大做文章,争论不休,浪费了人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实,“窗前”和“床前”都无关紧要,不过我认为是窗前不是床前,说床前没有根据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诗的承句“疑是地上霜”,字面上是写让人怀疑是落在地上的霜雪。实际上还是写诗人的感觉:入仕无门孤寂和清冷。
诗的转句“举头望明月”和诗的结句“低头思故乡”,表面上是写“举头望月”和“低头思乡”,实际上还是采用的绝句诗惯用艺术手法,“一句两说”,就是“抬头见到的是明月,低头思念的是故乡”,重心还是放在了思故乡上。
那么问题来了,问题一,诗人思念的人是谁?是父母,还是知己,似乎都不是。问题二,诗人思念的故乡是哪里,是四川的绵阳,陇西的成纪,还是西域的碎叶城?也不明确。也许有人会说,在诗人的心里。这么说来就有了问题三,诗人心里想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去成都又去重庆,是为了出仕报国。诗人为什么出蜀?也是为了出仕报国。诗人为什么去扬州以致后来为什么入赘为什么去京城长安,都是为了出仕报国。稍有诗歌创作常识的人都会明白,思念是要有思念的对象,而我们的李白诗人更没有可能去思念一个没有确定内涵的虚拟的故乡。那么,在这首诗里的故乡,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指代大唐王朝。这也是为什么诗人的诗题是《静夜思》,而不是《静夜思乡》的全部理由。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静夜思》是一首思乡诗,是“思”大唐王朝的诗。准确说《静夜思》是一首羁旅感怀诗。所羁之旅,是羁诗人出仕报国之旅,所感之怀,是感出仕无路报国无门之家国情怀。另外,还有《静夜思》的姊妹篇《秋夕旅怀》给予佐证。《秋夕旅怀》这首诗是什么诗,评论界一直讳莫如深,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其实,《秋夕旅怀》正是一首羁旅感怀诗。诗的结句“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诗人出仕报国之情怀溢于言表。出仕无路报国无门,正是诗人创作《静夜思》的全部理由。
————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