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涅槃经变如何阐明涅槃深意的意思(涅槃经变是什么)
导语:中唐涅槃经变如何阐明涅槃深意?
公元9世纪中叶,中原仍然流行涅槃经变,莫高窟也遗存了四铺涅槃经变,分别为莫高窟44窟、92窟、158窟和185窟。莫高窟92窟的涅槃经变画在覆斗形窟顶四坡,莫高窟仅此一例。西坡画临终遗教与诸天最后供养。北坡残存西角,有释迦牟尼涅槃像上半身,摩耶夫人举哀,须跋陀罗身先入灭以及马、牛、鸟供养。东坡全毁。而塑绘合璧的158窟是中唐最特别的。
莫高窟158窟的涅槃经变既不同于隋代的单幅多情节,也有异于初、盛唐的多幅多情节,而是兼容两者的新形式。其特征是以主尊释迦牟尼像为中心,周围的壁画从各个角度渲染,烘托主尊塑像所显现的主体思想,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莫高窟158窟内景
洞窟紧靠西壁设宽1.43米的通长大台,台上塑涅槃像,身长15.6米。窟顶中央及四坡画“九方净土”,加上佛坛中间所画“下方净土”,共同组成“十方净土”。地面紧靠南壁塑迦叶佛立像,紧靠北壁塑弥勒佛倚坐像,与西壁佛坛上的释迦涅槃像,组成竖三世佛群像。就整体布局而言,尽管塑像壁画主要是突出涅槃,但也强调极乐世界,据此可知窟主可能是一位净土信仰者。
迦叶奔丧
迦叶高举双手,扑向佛棺,号啕大哭,痛不欲生之状跃然纸上。迦叶左右画二弟子,紧紧抱住迦叶,也表现出伤心欲绝状。迦叶右下侧画阿难倒地的瞬间。此图将佛弟子的悲伤刻画得淋漓尽致。
中唐 莫高窟158窟 南壁
先看主尊释迦牟尼像。涅槃是大乘佛教修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小乘教派却认为涅槃是“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实质上就是赞颂死亡,不利于佛教的发展。大乘反对这种消极的涅槃观,并在《大般涅槃经》中把涅槃概括为四德——常、乐、我、净★。莫高窟158窟的主尊释迦牟尼像,就成功地融显了涅槃四德。
帝王举哀
按照《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下《圣躯廓润品》的说法,释迦涅槃后,迦毗罗等八国国王“即将臣从,疾往拘尸”,“号哭悲哀,闷绝躄地”。画师把迦毗罗等八国国王改画为吐蕃赞普、华夏皇帝以及中亚、南亚诸国国王等十余人。哀悼情状十分惨烈,如实反映西域诸国的丧葬习俗,是一幅珍贵的民俗史画。
中唐 莫高窟158窟 北壁
帝王举哀之割耳
据《梁书》卷五十四记载,滑国(位于今阿姆河之南)人,穿小袖长身袍,“父母死,其子截一耳,葬讫即吉”。画面与此记载大致相合。
中唐 莫高窟158窟 北壁
西壁所画的菩萨、比丘像,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进一步烘托出常、乐、我、净的境界。上排画十九身菩萨。菩萨是大乘修行者,是候补佛,觉悟很高,深知释迦涅槃其实是达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因此他们的神情不是悲伤、号哭,而是羡慕、憧憬。菩萨的这种心理活动,在南起第八身菩萨的神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下排画十七身比丘,他们是小乘修行者,觉悟低,以为释迦如同凡人一样死了,所以一个个如子丧父,号啕大哭,痛不欲生。这种表现手法,在盛唐148窟入般涅槃图中已见端倪,而158窟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究其渊源,无疑是来自中原。据记载,中原名画家吴道子曾于公元742年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开元寺画涅槃像,画中也以号哭的比丘与淡然的菩萨营造强烈的对比气氛。敦煌壁画显然受到中原影响。
北壁绘帝王举哀图。帝王中最前面的是吐蕃赞普,这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莫高窟壁画布局的特征之一,凡有吐蕃赞普出现,总是位于前列。赞普右侧画戴冕旒的华夏皇帝。其余十三人大概是中国西部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以及中亚、南亚国家的国王,皆作沉痛哀悼状,其中有的以刀割耳鼻,有的以刀剑剖胸,十分惨烈。在莫高窟44窟西壁涅槃经变上,致哀的国王中也有人以刀剜眼。这些都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以及中亚、南亚国家的丧葬习俗。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逝世时,“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者恸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在撒马尔干东北的片基肯特出土的举悼图中有生动的图像,可以清楚看到两人割耳,一人割鼻。吐蕃民族也有类似的习俗,《通典》记载吐蕃赞普死后,有臣子用四尺木枝自刺两肋,以死殉葬。图中右下角以剑剖刺心的人,就有些像吐蕃人。由于这种惨烈的哀悼习俗不合汉人习惯,所以在中唐以前的敦煌涅槃图像中从未出现过。
天龙八部之龙
天龙八部护法神也求佛接受他们的最后供养。八部护法神为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此图为龙,以头戴龙冠作为象征。
中唐 莫高窟158窟 西壁南侧
诸鸟供养
《大般涅槃经》卷一《寿命品》说:释迦即将涅槃,有二十恒河沙“诸飞鸟王”,“持诸花果”,来作最后供养。隋代420窟的诸鸟供养是一铺独立的说法图,到唐代则分散到经变的上部或下部。此图位于上部,画一只鸟嘴衔鲜花,飞向佛所作最后供养。
中唐 莫高窟158窟 西壁
北壁右上角画比丘优波离到忉利天宫向佛母摩耶夫人报丧。优波离对面画一妇女,从宫殿内冲出,这是表现摩耶夫人惊悉噩耗,痛不欲生。优波离右侧画一贵妇带着侍女乘云而下,是表现摩耶夫人奔丧。同期的44窟西壁南侧上角也画优波离上忉利天宫向佛母摩耶夫人报丧的情节,画旁有十行榜题,内容与敦煌写经北6629号《大般涅槃经佛为摩耶夫人说偈品经》相差无几,该经属《佛母经》,可见中唐时期由中国僧人编撰的《佛母经》已广泛应用于壁画创作,但同时158窟涅槃经变中不再画释迦再生为母说法,说明吐蕃统治时期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淡化。
外道幸灾乐祸
外道幸灾乐祸图最早见于莫高窟148窟,榜题为“外道六师”。其中三人跳舞,一人翻跟斗,二人指手划脚。图为其中一人,双手击腰鼓起舞,庆贺释迦去世。人物刻画得生动活泼,符合敦煌壁画中的外道形象。
中唐 莫高窟158窟 佛坛东向面北侧
2-6-8 诸天供养 (见此处图) 《大般涅槃经》卷下说释迦佛即将涅槃,“诸天于空……种种供养”。西壁上部画许多飞天,情趣各异。图中这身飞天双手持璎珞,从空而下,向佛供养。
中唐 莫高窟158窟 西壁
佛床东壁也画供养及举哀场面。这些题材,尤其是六师外道幸灾乐祸图,与前述西、南、北三壁的壁画相呼应,更进一步烘托出主尊涅槃的主题。
中唐以后,敦煌涅槃经变便开始式微。原来张议潮收复敦煌后,敦煌居民普遍沉浸在收复的喜悦中,由于涅槃毕竟含有死亡的意思,因此,涅槃经变便被场面热闹的《劳度叉斗圣变》所取代。
公元1036年,西夏占领敦煌,此后莫高窟仍未再画涅槃经变,但周边的西千佛洞等处尚存六铺涅槃经变,画面规模较小,情节也简单,例如榆林窟2窟,仅在文殊菩萨上部边沿很不显眼的地方画两小块。
知识库★常、乐、我、净
大乘佛教认为,一旦证入涅槃,佛身即会具有真正的“常乐我净”四个特性,称为“涅槃四德”。常,即永恒常在;乐,即无痛苦充满欢乐(称“大乐”);我,即法身(“大我”);净,即断除一切烦恼(“大净”)。
均分舍利
南坡残存西下角,画均分舍利与两鹿供养。须弥座上放置舍利,一位居士正在分发舍利。右侧两鹿面向西坡,属于西坡临终遗教图的一部分,表现鹿王赶来求佛接受二鹿最后供养。鹿王嘴里衔着鲜花,刻画颇为生动。
中唐 莫高窟92窟 窟顶南坡
右侧是入般涅槃图,左侧是焚棺图。此图情节已简化,举哀人物大大减少,但人物刻画还算生动,线描也较熟练。
(来源:网上客)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