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承志兴作廷(承志堂简介)

导语:兴国明代“承志堂”不对称设计匠心独运

在我省中南部的兴国县境内,有一处神秘的古老山村——三僚村,这座偏远古村因风水学宗师杨筠松而广为人知,并成为地理堪舆学爱好者心中的“圣地”。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三僚村人廖均卿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为皇帝陵墓选址,他选定的陵寝地址正是后来的十三陵所在。

数百年来,以廖均卿为代表的三僚村人不仅在堪舆领域有着极高的作为,还将三僚村建成了一座“气质”独特的古村。行走在村中,随处可以感受到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幢幢古建筑如同凝固的历史,展示着古村祖祖辈辈流传至今的思想。

三僚村地形酷似阴阳太极图

三僚村位于赣州市兴国县梅窖镇,是一处群山环抱、流水潺潺的偏僻山村,村民均为曾、廖二姓。据三僚风水文化景区总经理曾显渝介绍,三僚村建于唐末,它的形成与堪舆学宗师杨筠松有着密切关系。

唐末,杨筠松携弟子曾文辿游历天下,发现自然界的阴和阳在三僚村所在地交会,即所谓的风水极佳。杨筠松遂与曾文辿及杨公后来的弟子廖三和其子廖瑀在此定居,师徒三人各建一寮遮风避雨,是为“三僚”。

杨筠松是唐代著名地理风水学家,曾任唐僖宗朝国师,著有《疑龙经》《撼龙经》《天玉经》等名作,因其擅长用地理风水术使贫者致富,人们皆称其为“杨救贫”。杨筠松的徒弟曾文辿和廖三便是三僚村曾氏和廖氏的开基祖,千百年来,曾、廖二姓村民将杨筠松视为祖师,为其建造祠堂,世代供奉。

三僚村四面环山,坐落在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中。曾显渝称,当初建村时,是按照阴阳太极图的样子设计的,曾、廖二姓分别聚居在太极图的阴阳两边,村中有2口古水井,恰好坐落在太极图的“鱼眼”位置。村口有一高约80米、长约200米的孤立山峰,呈南北走向,北宽南尖,酷似罗盘中间的指针,故被称为“罗经石”。

村中有2条溪水蜿蜒而行,在杨公祠前交汇,合二为一,最终汇入赣江的支流平固江。令人称奇的是,2条溪水的水温有时竟会相差5℃之多,因此,村人分别将二溪命名为“阴溪”和“阳溪”。除此之外,村中还保存有不少古代风水作品,如蛇形祠、虎形墓、七星池等。

“承志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蛇形祠是三僚村曾氏宗祠之一,又名“承志堂”。据曾文辿四十世孙、对堪舆学颇有研究的曾凡林介绍,《兴国三僚武城郡曾氏族谱》记载,承志堂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祠堂内供奉的是曾文辿第二十六代孙曾石桥。曾石桥长子的5个儿子念及“人有住宅而栖,祖应有家庙以宿”,遂于嘉靖年间建造了这座承志堂。

三僚村后有一蜈蚣形山脉,承志堂便建在其中一条“蜈蚣爪子”下。当地人认为,单独看这条“爪子”,弯弯曲曲,如同一条蛇,承志堂正处在“蛇”的七寸处。祠堂墙上左右各有一扇长条形窗户,犹如“蛇”的眼睛,院门左右两侧建有“八”字式院墙,好似正张开嘴巴的一条巨蛇。

承志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二进一天井,土木结构,规模不算大。祠堂门前有一口半圆形池塘,深约2米,名为“半月金星水池”;祠堂左右也各有一口池塘,满池清水与周围绿树互相辉映,显得坐落其间的祠堂愈加古朴。

被称为“金蛇挂树”

承志堂背靠大山,放眼望去,只见山峦起伏、绿树环合。祠堂后有一人工堆砌的7级土坡,名为“花台”,曾显渝称,这种做法是为了“聚气”。

花台虽然是人工建成的,与周围山水、树木却也相得益彰,形似一条曲卧着的蛇。又因为花台上有2棵据说是明代的古樟树,故承志堂又被当地人称为“金蛇挂树”。

承志堂因为坐落在蛇形山下,祠堂建筑也处处模仿蛇形,故而被称为蛇形祠。实际上,三僚村中还有不少以动物命名的古建筑。曾凡林称,曾氏家族的另一座宗祠——衍庆堂,又名狗形祠,整座建筑如一只侧卧的灵犬。此外,村中还有虎形墓、鲤鱼墓等。

承志堂左右各有数间小厢房,与古屋相接的地方建有院墙,将整座祠堂环在院墙之中。院墙被砖石围成了弯曲的形状,曾显渝解释道,这是因为“曲则聚气养气”。院墙上设有大门,门后有一照壁,从照壁右侧穿过一条小道才能进入祠堂。弯弯曲曲的小道犹如巨蛇,从半月形池塘边顺着门内照壁蜿蜒而来。

祠堂整体呈“昌”字形

沿着逼仄的蛇形小道前行,不多时,承志堂便映入眼帘。祠堂有3扇木门,曾显渝介绍称,左侧门为“孝悌”,右侧门为“仁义”,中间正门为“和合”。木门上方,廊檐飞翘,左侧廊檐进深约2.5米,右侧进深约2.2米。

若是从承志堂上方俯瞰,便会发现整座祠堂呈“昌”字形。祠堂左右设有小巷,左侧小巷通向谷仓,右侧直达香橱。祠堂前,院墙高高耸立,既能挡风,还能遮挡视线,站在院中便无法看到村周围的群山。

院中天井的屋檐也有玄机,其屋檐内外高度不尽相同,外侧高、内侧低,因此具有一定的遮光效果。走进祠堂,大厅正中央设有一神台,神台上下各有一香炉,是为当初建造祠堂的曾氏五兄弟分别设置的。据说,在晴朗的日子里,阳光无法照射到神台上的香炉,但如果俯下身看地上的香炉,就会发现刚好可以看见阳光从天井投射进来。

祠堂采用不对称设计

承志堂的建造方式可谓匠心独运,除了厅堂和天井进深、高低各不相同的两处屋檐,以及神台前一上一下的香炉,祠堂中还有不少建造者刻意营造的不对称设计。如祠堂中的天井,其一侧的麻石较高,雨天时,屋檐上的水正好可以滴在这块突出的石头上,据说这也是出于风水的考量。

曾显渝称,承志堂整体左宽右窄,院子的围墙也不似别处笔直挺立、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其墙面呈弧形,且墙体绕了几道弯。祠堂右侧的院墙要比左侧的多突出20余公分,且左侧后墙角被砌成圆形,右侧则被砌成方形。据了解,当年建祠堂时,建造者还在左侧院墙外挖了7口不圆不方的池塘,以改变风水。

此外,承志堂的院门朝向也与别处不同,不是建在中轴线上,而是开在了院子的侧面,也因如此,使得院门如蛇口,整座祠堂更像一条游蛇。承志堂内没有开中门,其院门和大门呈对角线分布,这在别处也十分少见。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洁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