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从唯物主义出发意识为对象逻辑为工具的理解(唯物主义如何解释意识)

导语:从唯物主义出发,意识为对象,逻辑为工具,推证形而上学的无之实在

众生意识的现量,比量,非量

一、众生意识的现量,比量,非量。

现量指的是意识的本来面目,不垢不净。

比量指的是意识对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见解,比如盲人摸象,或者指同一对象不同深度的理解,比如牛顿定律和相对论。

非量指的是意识对事物错误的认识,如幻想或瞎想。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二、我们普通人都处在“比量”境界中,对“现量”境界不知、不觉、不入。究其因,首先是智慧不足导致的不知。

普通人都理解“非量”,因为我们都处在“比量”的境界,“比量”境界比“非量”境界高一层,我们看处在“非量”境界的人的感觉就好像圣人看我们的感觉,再具体地说,圣人看我们的感觉就好比我们看小孩的感觉。《道德经》有言“圣人皆孩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见解。都认为自己是相对正确的,所以有争吵,有辩论,有斗争……而我们脱离不了这个“比量”的境界,所以我们是我们,而不是佛、基督、圣人。

末日审判,斗争

但是我们知道“比量”的境界,也就是明白“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这个道理。但是还没有脱离“比量”境界,对更高一层的“现量”境界还不知。

不怕对更高一层境界的不知,就怕对自身所处的这个境界很满足,每当从自身利益出发做事时,总是有理由说服自己,在心里对自己说“如果换做是别人,也很有可能和我的做法一致”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因为我们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比量”境界比较熟悉,而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这个“比量”的境界中。

我们要不要去超越这个“比量”境界而到更高的境界呢?我们要不要那种看待他人就像看待小孩的感觉呢?去居高临下的包容别人呢?

有的人说:“不要,我要生存嘛,不争就被别人争了,没得活了嘛”但是这个超凡入圣的智慧总不会拒绝吧?有的人说“不要,没用,现实是第一位的,浪费时间”于是基督家出来说了“过来,我教你智慧,这个不能当吃,不能当喝,可以来生让你上天堂”,于是一些凡人就听从了建议,进来学智慧了,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识破了基督家的善巧的计谋不会进来,而在“比量”境界中深陷不拔,但是时间长了,人们会麻木,会在偶尔的瞬间想脱离这种世间的纷扰与争斗,过后又会陷入这种争斗之中,但不管怎样,偶尔的想脱离总是好的,总比没有的好,总之,没有进去的人希望还是有的。那进来的人基督家会其所认为的天堂吗?不会的,因为根本没有那样的天堂,只会给其智慧,等有了智慧,到了更高的“现量”境界,就到了天堂,这个天堂就是基督家许诺的那个天堂,此天堂非彼天堂。

天堂意象

我们在“比量”的境界中,如何去达到更高的一层境界呢?而且也不需要基督家的引诱,我们想在心灵上获得超脱,获得真实的幸福的感受!请首先提高我们的智慧,我们得知道那个境界是什么,但是请不要给我们说,因为说了我们也不懂,因为我们在我们的“比量”境界中,与那个境界绝缘,请从我们的立场出发来说服我们,境界高的总是能说服了境界低的吧?我们的见解是“人人都是为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利益、立场、见解”,这个见解肯定不会错,所以有我们众生,因为有了我们众生,所以有了这个见解。但是这个见解肯定有漏洞,有漏洞所以除了众生,还有佛,基督,圣人。那么,请问这个漏洞在哪呢?请给指出来。(待续)

走向光明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