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德胜门的典故传说(德胜门历史简介)

导语:德胜门(京师内城九门之四)

德胜门(京师内城九门之四)

德胜门位于北京城内城北城墙西城门,北城墙往西延伸时不是直角,而是开始折向西偏南方向,这就是来北京人所说的缺一角。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大将军徐达扫北,夺取元大都,将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原大都北墙的西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为防止元军反扑 并在北城墙向南五里地方向新修筑一土城墙,作为第二道防线。洪武四年(1371年),战事稍解,废掉原元大都北城墙、部分东北和西北城墙,并同时将原元大都北城墙的东门安贞门及西门健德门、东城墙上的东北门光熙门和西北门肃清门废掉。将新筑成的第二道防线北城墙加宽加高,在新城墙北墙上修建两门,北之西门仍称"德胜门"。自此奠定了老北京城的内城的格局。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德胜门图

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京城各门基本上还是延用元大都的土城墙和规制不高的简单城门。明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重修包括德胜门在内的京城九门城楼、箭楼、瓮城、闸楼、角楼,城墙也被城砖包砌,形成了巍峨壮丽雄姿的老北京城。由于"德胜门"的名称早于修建正式城门50余年,于是老北京民间留下了一句对德胜门的老话:"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先有了"德胜门"的名称,后修建的德胜门城门。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德胜门毁坏严重,乾隆时又重修,1900年曾被侵华的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修缮。

北方按星宿方位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的德胜门出城,凯旋回来从安定门入城。所以按"九门走九车"的老话,德胜门叫"兵门"。

明代永乐皇帝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镇压大、小和卓叛乱都是从德胜门出兵....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但德胜门同样也留下了屈辱,1900年,八国联军的枪炮声响彻京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出德胜门踏上了逃亡西安之路。

1860年德胜门英法联军侵略前(可见城楼、箭楼、瓮城墙、闸楼、千斤闸门洞)

德胜门城楼:三滴水重檐歇山式楼阁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戗脊走兽7个;下层檐柱24柱,上层檐柱16柱。面阔五间,楼宽27米,深12米,城廓面阔31.5米,进深16.6米;城楼内两侧城墙内壁修有登城马道。1921年,德胜门城楼因构件糟朽损坏严重而被拆除。

1901年德胜门城楼西南面(城里)

德胜门箭楼:位于瓮城北端,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重檐歇山式,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31.9米。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正北面每排12孔,两侧面每排各4孔,后抱厦两侧面各1孔,总计82孔。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环城地铁2号线时,沿内城的城墙城门基本上被拆除,只因德胜门箭楼与城墙距离较远,孤悬在外,当时不影响地铁和二环路的施工,也就幸存地保留了下来。

德胜门箭楼东北面

德胜门瓮城:北部呈标准的圆弧形状,东西长68米,南北长逹110米。德胜门瓮城较其它城门的瓮城要长出许多,箭楼到城楼的距离比西直门和安定门要长出近50米,这也是最后德胜门箭楼能被幸存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闸楼位于东侧月墙上,闸楼为灰筒瓦硬山式,内设千斤闸,闸楼下修建有进出瓮城的孔道券洞门,平时为人员和物资进出城的通道。

1953年德胜门箭楼西北面

德胜门庙宇:瓮城内所建的庙宇是真武庙,供奉北方玄武大帝。

1921年德胜门瓮城内真武庙

建有真武庙外,德胜门要比其它城门的瓮城多出一重要景致,瓮城内建有一个祈雪碑亭,碑身上刻的是乾隆皇帝的一首"祈雪"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天气炎热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扶老携幼迁徙逃亡。岁末乾隆帝出城祭祀,回城时,突然大雪纷飞,銮驾驻停在德胜门,乾隆皇帝认为这是瑞雪兆丰年的吉兆,于是赋诗二首:

春祀还宫内,路经德胜门。文皇缅高祖,渺已实无孙。

力取权弗取,德尊果是尊。微尘郊外有,望雨复心存。

(入德胜门作,乾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仲春御笔)

"德胜祈雪"的碑亭

第二年(1758年),朝廷建立御制祈雪碑及碑亭于德胜门瓮城内西侧。碑亭形制爲黄琉璃瓦,重檐四角攒尖顶。自此"德胜祈雪"成为京城一景,也被称爲"德胜石碣"的"德胜祈雪"御碑亭在民国后期,扩建德胜门火车站候车室时与瓮城城墙一道被拆除。御碑毁于1950年代初,但还遗留有残物,到1953年拆除瓮城内真武庙以后,碑亭和碑也就随着没有一点影子了。

1915年 的"德胜祈雪"碑亭

1953年德胜门瓮城断壁围护的真武庙拆毁,真武大帝和其它神祇无奈斜坐在瓦砾之中

1992年瓮城内的真武庙得以重新修建,但神像没有了,现在只留下孤零零的箭楼和真武庙建筑向人们诉说着过去往昔辉煌的历史。

在原德胜门城墙下方有一水道连接着护城河与城内水系,水道的城内出口处正好在积水潭真武庙的下方。多少年来城外西山、玉泉山的甘泉,通过此水道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内,滋润养育着京都百姓和权贵。

(本文照片取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