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辛弃疾西江月)
导语:又到夏蝉长鸣的季节,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足以惊艳整个夏天
作者:平酱。聊一聊中国历史,古典文学。若要转载,请联系我授权哦~~~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与他的身世背景脱离不了关系。辛弃疾出生成长在沦陷于金兵的北方,父亲早逝,由爷爷抚养。爷爷很注重他的教育,不仅要求他用功读书,还要求他勤奋练武,目的就是希望他能为宋廷效力,早日收复故土。
就这样,辛弃疾成长为文武双全的人才。1162年,辛弃疾面见宋高宗,得到赏识,后来踏上仕途。尽管辛弃疾为了抵抗金兵、收复故土而殚精竭虑,但是,还是无法对抗朝中的主和派。以至于到了被劾落职,过起了隐居的田园生活。淳朴的山村生活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让辛弃疾的内心得到了抚慰。一年夏天,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清风相伴,凉雨星空相随,蝉鸣阵阵,蛙鸣声声,醉了岁月,暖透时光,于是,他写下一首《西江月》,疏淡自然,又有声有色,足以惊艳整个夏天,抚平内心的苦闷。
从本词的题目“夜行黄沙道中”可以知道,这是辛弃疾在某个夜晚,行走经过黄沙道时写的。黄沙道位于江西上饶,当时,辛弃疾罢官后,在上饶带湖隐居,这首词就写于他隐居期间。这首词只用短短4句,就创造了一个清幽恬静的意境。词人描写了夏夜山村一系列的景象,表达了自己愉快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
本词开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可以说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月光特别明亮,惊动了树枝上的喜鹊,词人可以注意到这一点,说明他的周围十分寂静,因为,假如是身处闹市,各种人流令人眼花缭乱,是很难把注意力放到一只飞鸟身上的。清风徐徐吹拂,送来了蝉鸣的声音,也是说明了环境的清幽,假如环境十分喧闹,那么是很难注意到蝉儿的鸣叫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分别从嗅觉和听觉这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词人嗅到了稻花飘香,同时听到了此起彼伏的蛙鸣之声。稻花的阵阵香味,让词人联想到了丰收的季节,于是,在词人的心中,那些本来没有特定意义的蛙鸣声,好像是在说着丰收的年份就要来了,兴高采烈、热热闹闹的。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里的“七八个”和“两三点”不是实指,而是虚指,意思是天边的星星疏疏落落的,夏夜的小雨是蒙蒙如烟的。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绵绵细雨中,词人正一边悠闲地行走,一边欣赏夏夜的山景,却突然看到了以前树林边的客店。“茅店”指的是用茅草盖的客店,“社林”指的是土地庙旁边的树林。这句词中,“忽”字用得很好,说明茅店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词人的注意力完全被美好的乡间夜景所吸引,没有及时注意到即将出现的茅店。表达出了夏夜山景令人陶醉的特点,以及词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的心境。
辛弃疾的词大多以豪迈雄浑著称,这是他为数不多的田园词之一,而且是最优秀的那一部分。被弹劾罢官的词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隐居期间,发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保持了一份对生活的的热爱之情。失去了仕途上的前景,却收获了宁静安详的田园生活,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