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谈谈清廷对蒙古的三大国策的看法(谈谈清廷对蒙古的三大国策有哪些)

导语:谈谈清廷对蒙古的三大国策

自古中原王朝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秦汉的匈奴,三国的乌桓,两晋的鲜卑,隋唐的突厥,再到宋代蒙古,都是如此。

蒙古,作为两宋之后崛起的北方新兴势力,其影响是以上游牧民族中最为深远的,也是对全世界冲击最大的。这种威胁直到努尔哈赤带领女真的崛起也未发生改变,辽东时人有评:三十万尼堪(汉人),四十万蒙古,三万女真。

可以窥见当时蒙古仍存在很强的实力,所以直到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崛起,历代后金-清朝的统治者都不敢忽视蒙古的存在。因而,正是基于长久以来对蒙古的理解,女真统治者建立了更加务实的政策对待,也就是后来清廷对蒙古的三大国策:一是“分封以制其力”;二是“南不封王,北不断亲”;三是“崇释以制其生”。这些又是什么意思呢?

分封以制其力

后金-清廷统治者在征服蒙古各部的同时,对蒙古的势力做了分封安排,主要是三类:

一类,并入八旗内部,包括组建八旗蒙古,甚至并入八旗满洲;我们今天看到的满洲内部三大家族,镶黄旗满洲的恩格德尔和古尔布什,以前是内喀尔喀巴岳特部的;正黄旗的明安家族,以前隶属察哈尔兀鲁特部,这些都是这样并入满洲的。

二类,组建内蒙古,全称内札萨克蒙古,分为六盟,有二十四部,合计四十九旗。

三类,组建外蒙古,含外喀尔喀札萨克蒙古和外额鲁特札萨克蒙古。外喀尔喀包含四个汗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赛札萨克图汗部和音诺颜汗部。而外额鲁特蒙古则包含的部落更多,这里不一一介绍。

其他还包括归化城土默特都统旗、呼伦贝尔都统旗、伊犁察哈尔八旗、伊犁额鲁特八旗等。

这么多部落,这样分封不是很有权利吗,有人会疑问为何可以“制其力”?

分封实际就是将游牧民族碎片化,而不是聚拢在一起形成合力。他们被固定在一片土地上放牧,原则上严禁本部牧民越过本部游牧,否则本部王公会受到惩罚。不止不能越界,还不能团结一起南下掠边;遇到天灾,也不能迁徙,牛羊人畜都只能坐困等死。所以有统计说,清朝是整个中国历史上草原民族抵御天灾最弱的时期。

同时大力推行愚民政策,不允许他们南下接触汉文化,不能学习汉文及其典籍,包括所有蒙古王公在内,以愚民之策主导统治。

再加上清廷后来强大,平定准噶尔之后,影响力大大西扩;北面罗刹国也强大起来,东进西伯利亚,整个蒙古被夹在中间,放牧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加上没有新的牧民加入,这些直接导致草原人口越来越少,整个蒙古人口数量被控制得死死的,这是此招厉害之处。

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很多人看了这个会觉得清廷非常偏袒蒙古,你看这个汉人待遇多惨不能封王,而蒙古人不但可以分封,还可以和皇室联姻。

这其实只是一种少数联合共同对付多数的笼络策略,尤其是对蒙古上层统治者的安抚。同时,也是大量的血缘同化,很多下一代的统治者都是和亲女子所生,起到和清廷更加亲近,联合压制汉人的目的。

崇释以制其生

这条是三大国策中最难理解的。什么叫崇释?其实就是推崇藏传佛教,但这里的佛教更多的是喇嘛黄教,又叫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与之对立的是红教。清廷在整个蒙古部落都大力推行黄教,不但大力兴建寺庙,而且出钱供养这些喇嘛,他们不事生产,也不纳税;清廷不止鼓励底层家庭出家为喇嘛,还鼓励上层家庭的人也出家。这种在上层家庭的例子也非常多,比如僧格林沁家族,伯彦讷谟祜生七子,其中三子、四子、五子全部出家为喇嘛了;僧格林沁的侄子,其弟崇格林沁的儿子宝音楚古拉也是出家,而且为活佛了。那么为何要这样做呢?

因为黄教的教义是禁止娶妻生子的。大量男子出家为僧,就不能再和蒙古女子组建家庭生育后代,直接摧残了草原上的生产力,达到了有生力量的控制目的。同时,大量剩女直接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很多蒙古女人去给满族贵族做情妇或外室,甚至给边境汉人做情妇;同时还有很多喇嘛又不守戒律,导致草原上各种伦理问题、犯罪问题,导致蒙古内部矛盾加剧、不稳定因素增加。

以上,三条国策其实更多的是操作层面清廷对蒙古的控制措施,这些措施动机肯定是不纯洁的,牺牲了蒙古部落的生存利益,对维持国家大一统产生了一些作用。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