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蓬莱人是不是日本人(蓬莱人说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蓬莱人和黄县人的口音为什么很相似?以下三点是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蓬莱人是不是日本人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蓬莱人是不是日本人(蓬莱人说话)

在学术上,胶东半岛的方言被统称为胶辽官话(加上旅大丹东等地)。但严格区分的话,内部也细分为很多小的方言片。大致来说,每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口音,只要一开口,差不多就能判断出对方来自哪个地方,但也并非没有例外,当一个蓬莱人和一个黄县(龙口市旧称)人说话的时候,很难区分谁是谁。

的确,蓬莱话和黄县话的相似度极高,尤其是对于外地的朋友来说,这两者几乎就是一样的,只有两个地方阅历丰富的人,才能听出其中的细微差别。

通常来说,在两县交界的地方,口音相似很正常,比如栖霞的蛇窝泊和莱阳的石河头交界,虽然分属不同的县市,但说话差别很小。而到了栖霞城里,就跟莱阳城里的口音有明显区别。

但蓬莱和黄县,不仅交界的地方口音接近,几乎可以说是全域相似,这样的情况,在胶东其他县市就比较少见了。

为什么蓬莱话和黄县话相似度如此之高,结合史料记载来看,大致有历史、地理和人文三大因素。

1、历史渊源

在胶东民间,经常会听到“某某一家”的说法,比如烟威一家、文荣一家、海莱一家以及蓬黄一家等。

所谓的一家,指的是两者曾属于同一个区划,威海单独建市之前,曾是烟台地级市(地区)的一部分;荣成和海阳,则是在清代分别从文登和莱阳析出。有这种历史渊源的基础,风土人情通常就比较相近,蓬莱和黄县也是如此。

两地当中,黄县设置较早,史记当中就有秦始皇东巡过黄、陲的记载。而蓬莱建县则要晚很多,根据《蓬莱县志》记载,唐代在黄县东部设置蓬莱镇,此后登州驻地迁至蓬莱镇,遂升镇为县。也就是说,蓬莱当初是从黄县析出。

除了古代这段渊源之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蓬莱、长岛和黄县三地还曾一度合并为一个县,虽然时间不长,但也能反映出蓬黄之间的亲密度。

2、地理影响

“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这句话常用来形容地理因素对于风土人情的影响。胶东半岛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连绵起伏的群山,是造成各县之间口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蓬莱和栖霞也是邻县,但两地之间口音有明显差别,因为中间有艾山的阻隔。招远话与黄县话有差异,多少也是受到了罗山山脉的影响。

而蓬莱和黄县,不仅相邻,并且中间没有太大的山脉阻隔,除了村里集镇和石良镇交界处山势较高之外,北部和中部交界处都相对平坦,尤其是小门家以西与黄城集接壤的地方,并无明显地标,只是看指示牌才知道已经跨越两县。

从蓬莱县城到黄县城,不过七十多里路,并且大路通畅,即便在古代骑马也不过几个时辰的路程。如此地形,互动频繁,口音相近,也在情理之中。

3、人文互动

刚才提到了两地互动,而这也是除了历史和地理之外,另外一个使得两地方言趋同的因素。

两地的人文互动,不仅体现在商业上的互通有无,以及婚姻上的互有嫁娶,还体现在居民的直接迁徙上。

在历史上,不少姓氏都有在两地之间迁徙的纪录。比如蓬莱境内魏姓、宗姓和荆姓与黄县有关,黄县境内的梁姓、戚姓则是从蓬莱迁来。

根据黄县志的记载,黄县梁姓是从蓬莱的解宋营迁入,而当地的戚姓则与大名鼎鼎的蓬莱戚继光家族属于同宗。

这些属于比较好辨认的姓氏,像李王张刘这些大姓,彼此之间的迁徙例子更多。比如,蓬莱境内有个地方叫南王,而黄县境内也有一个南王村。根据黄县南王村的村志记载,当初王姓从淮安府迁到登州,落户于蓬莱南王。而到了明代中期,这个家族有一支又迁到了黄县境内,新建立的村庄,干脆就跟原来的祖居地名字一样,也叫南王。两地人渊源之深,可见一斑。

以上三点因素,算是“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这应该可以解释为什么两地人口音如此相似了吧。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蓬莱人和黄县人的口音为什么很相似?以下三点是影响因素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