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常平仓是什么意思古代(常平仓是一种什么制度)

导语:常平仓有利于平抑粮价,功在千秋,为何东汉却无法实行?

常平仓是古代中国最杰出的政治成就之一,由国家建立一定的粮食储备,丰年粮价低时买进,防止粮贱伤农,灾年粮价高时卖出,防止粮价太高,百姓挨饿。

最早提出常平仓构想的是战国的李悝,由西汉的桑弘羊完善并推广到全国。桑弘羊的本意是为汉武帝增加财政收入,价低时买、价高时卖,赚钱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能够保证粮价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正因为如此,常平仓制度被很多朝代所仿效,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官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可以说是功在千秋,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作用,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就是由常平仓发展而来。

奇怪的是,常平仓制度没有在东汉实行。东汉号称是西汉的延续,继承了绝大部分西汉王朝的典章制度,却不包括这项利国利民的常平仓制度。

开国皇帝刘秀死后,即位的汉明帝见天下安定已久,府库较为充盈,便想恢复常平仓制度,汉明帝将其改名为“常满仓”,没想到大臣们居然持反对意见。

大臣们反对的理由是“常满仓”耗费巨大,建立起来需要花很多钱,而且容易被下层官吏挪用倒卖,无法起到平抑粮价的作用,反而白白便宜了贪官污吏。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西汉的常平仓确实存在这些问题,汉武帝时代还好,到了西汉末期,整个朝廷上下贪墨成风,很多州县的常平仓都无粮可用,朝廷却早就投下了巨资。

但是,他们说的这些问题都存在于执行层面,常平仓制度本身对国对民都有利,汉明帝的大臣看不到这一点吗?当然不是,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常平仓制度会妨碍他们的利益。

东汉王朝从建立开始,地方豪强的势力已经尾大不掉,刘秀虽然完成了统一,但与豪强的关系更接近于结盟,而不是臣服,东汉皇帝对朝廷和地方的掌控能力远不如西汉。

豪强们都有千顷、万顷的良田,每到灾年便是他们兼并更多土地的好时机,灾年粮价飞涨,农民们不得不卖田换粮食。即使是丰年粮价大跌,同样有很多穷苦农民换不到足够的铜钱交税,只好把田卖掉。也就是说,无论粮价大涨还是大跌,对豪强们都有好处。

汉明帝的常满仓建立后,粮价趋于稳定,豪强们还怎么兼并土地?他们当然要反对。东汉皇权的孱弱使常平仓制度无法真正建立起来,豪强们才是各地方的主宰。

所以,东汉的豪强并不是黄巾大起义后才崛起,最终导致了魏蜀吴三国争雄。他们早就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实力,趁着镇压农民起义,正好把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转化为军事实力,这才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真相。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