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啥意思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达的意思)

导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当下自足

王维《酬张少府》一诗结句曰:“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其所谓“穷通理”者,意即穷究通会之理。而“通会”一词,意思是指已透彻人世上一切艺术和感知的终极道理,系由《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衍申而得。

古今中外,诸多仁人志士无不以“通会”之境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唐孙过庭在其《书谱》中,关于书法的学习和进境即有三个层次和阶段之说。第一层次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此乃“未及”阶段;第二层次,是“既知平正,务追险绝”阶段,所谓“中则过之”;第三层次,“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属于“通会”阶段,是书法最高境界,故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但是,“通会”之境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和境界,可以让人了然于心并能身体力行?对此,或可从北大哲学系教授朱良志先生《一花一世界》中,找到了可以用来借鉴和参悟的火花。这本书第六章《由青山白云去说》中有这么三句话:

其一:这种通会观,不是打通向外勾连的关节,而是剪除目的性的用思,折转方向,封存一片生命的真实。

其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穷处就是通处,起时就是收时,在在圆满。

其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才叫“当下自足”。

其“穷处即是通处,起时就是收时”语,当令人有豁然开朗,心下澄明之功用。苏轼作文经验亦如此,他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而以此再去参悟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总结的人生三种境界,不由发现,关于通会之境的穷究,古贤今达,其致一也。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34;此第一境也。&34;此第二境也。&34;此第三境也。

在这段话中,静安先生之着眼注目的“蓦然回首”,就是朱良志先生所表述的通会观。即不再向上和对外继续那种无休止且没意义的追求和用力,而是“反求诸己”地折转方向,以穷处为通处,视封闭处和不可得处为圆融往复处,进行回环裕如的腾挪。这便是禅宗所说的“活在当下,方得圆满”的境界。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34;

人生的意义及乐趣,多踽踽独行在穷究通会之境的路上。得之者,入圣成仙,喜莫大焉;失之者,未为可惜,“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仍不失其赤子之心与仰止之乐。所以,若想释然地“蓦然回首”并“当下自足”地意识到这种“在在圆满”的通融境界,必须要有“亲见知识”的学习和“得个体歇处”的历练。否则,便将永远停留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阶段和苦闷中,生生地不得快活。

本文内容由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