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闻一多的诗红烛(闻一多的红烛表达了什么感情)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闻一多《红烛》,不仅仅是赞美红烛,还揭示了人的认知过程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闻一多的诗红烛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闻一多的诗红烛(闻一多的红烛表达了什么感情)

闻一多的《红烛》位于高中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许多人面对这首诗,都抓耳挠腮,不知从哪里下手,才能有效说明白这首诗在讲什么。

第一节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节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第三节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第四节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第五节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第六节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第七节

红烛啊!流罢!

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八节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第九节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借红烛来传情言志,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有的人会抓住“托物言志”大做文章,觉得可能对自己理解诗句有帮助。但是,一味地死板地解读概念,并不能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因为概念更理性,与感性的文学作品不相匹配,也很难真正深入诗人内心。

这就如我们到饭店吃一个名菜,如果大厨在你旁边喋喋不休介绍这个菜的有关知识,如材料来源、高妙做法、独特风味、营养价值、社会影响等等,半小时后,你还有食欲品尝它吗?

在学习《红烛》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深入理解这首诗。

这就是是分层概括。

《红烛》这首诗比较长,初读的时候,层次模糊不清、混乱纠缠。

大家可以关注本诗开头。

这首诗很特别,就是在开头的时候,引用了李商隐的一句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的主角是“蜡炬”,蜡炬的两个结果是成灰和泪始干,再压缩,可以概括为“成灰”和“泪干”。

这两个词语与诗的内容有没有关系呢?

你可能马上就发现了诗的(2一4)是关于“成灰”的,诗的(5一7)是关于“泪干”的。

这样层次就基本划分出来,全诗可以分为四节,是总分总的结构:

1.(1)红烛之色。

2.(2---4)红烛成灰。

3.(5---7)红烛泪干。

4.(8---9)提出希望。

但是这样的概括还没有深入文本,你试着补充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内容,这样你会更深入地研读每一节诗句。

你这样要求自己的时候,会发现2一4节和5一7节分别出现“为何”和“何苦”两个词,表明诗人重在探讨“成灰”和“泪干”的原因。

所以,这两层大意分别是:

2一4,蜡烛成灰原因。

5一7,蜡烛泪干原因。

但是,这样就概括全面了吗?

还没有。

在诗的第二节与第三节有两个相照应的地方,分别是“一误再误”和“不误,不误”,这两处到

底在说什么呢?

是说作者对于“红烛”最终成灰的认知发展过程,这样看来,第二部分概括最全面的应该是:

作者对于“红烛”最终成灰的认知发展。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第七节: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

“又何苦”与“我知道了”,也表明作者对于红烛泪干的认知有所发展。

通过对层次概括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闻一多写《红烛》,并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赞美红烛层次上,而是对红烛的奉献精神做了深入的剖析,让人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生活中仅仅知道要去做什么,并不能使人的内驱力增强,而一旦了解了所以然,就会自觉地把外驱里变成内驱力,然后焕发更多的潜能和意志力。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闻一多《红烛》,不仅仅是赞美红烛,还揭示了人的认知过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