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了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什么文化还能流传下来)

导语: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是无奈之举,还是残暴使然

历史的第一页是从互相猜忌、搞阴谋和耍手腕开始的;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将领内史腾率军攻打韩国,自此拉开了秦灭六国之战的序幕。经过十年南征北战,秦国相继攻灭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

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史称秦朝。秦王嬴政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提起秦始皇,很多人都会想到“焚书孔儒”。这四个字已经成为了秦始皇的御用标签,历史教材上只要提到秦始皇,必然会搬出“焚书坑儒”的大肆批判一番。

“焚书坑儒”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认为秦始皇崇尚法家,十分讨厌儒家学子腻腻歪歪,所以就把儒家的书烧了、再把儒家学子也杀了,眼不见为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从根本上来讲,毁经灭典,镇压知识人士,甚至是对他们进行杀戮,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帝王家的政治统治。

“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身上的污点之一,其实可以分为“焚诗书”、“坑儒生”两个独立事件。那么,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呢?其实从根源上讲,主要源于秦灭六国之后山东六国与秦国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六国士子阶层对中央集权制的反对,秦始皇在尝试化解矛盾失败之后,最终在李斯建议下采取了激烈手段。

“焚书坑儒”的问题根源,天下一统后的剧烈冲突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改周朝分封制,全面推行中央集权统治,但如此一来却导致国内冲突加剧,而最终导致“焚书坑儒”事件爆发的,则主要源于以下三点冲突。

1、长期分裂导致的文化冲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由于周朝推行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各诸侯国历经数百年的分裂,早已诞生出了不同的文化风俗,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秦国法家文化、以儒家之礼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粗犷豪迈的燕赵文化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文化的长期分裂,使得各国之间文化壁垒极为坚固,而这种文化差异在秦国的身上体现的又极为明显,受法家思想影响的秦国虽然从不缺乏能征善战的将士,但却从来没有产生过有足够影响力的学者,这使得山东六国始终将秦国视为虎狼之国。

2、士子对集权统治极为排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式,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的秦国,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虽然秦国并不是最早推行郡县制的国家,但秦国却是最早将郡县制和中央集权统治联系起来的国家,而其他各国的郡县制则仍然保留着极为浓厚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色彩。这种统治模式的全面改革,使得山东六国士子阶层极为反感,尤其是一向对周礼推崇备至的儒家学者,以及受儒家思想影响极为深重的齐地学者,对于秦始皇的这种集权统治极为排斥。

3、士子对官僚制度的反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的崩溃,彼时士子入仕主要以“游说”为主,即士子阶层以自己的知识对各诸侯国君主进行游说来获取官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配合“中央集权统治”,创立了全新的“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员统一由中央直接任命,而秦国选拔的官员又主要是精通律法者,在没有相应的官员选拔机制诞生的情况下,这等于断送了士子们获取权力的途径,自然遭到了士子阶层的集体反对。

一种新的统治模式的出现,往往需要经历长期的调整和适应,从后世角度来看,秦始皇的改革具有相当的先进性,但由于改革速度太快,在这种新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难免会激发各种各样的矛盾,这点是根本无法避免的。

秦始皇曾尝试化解矛盾,但却均以失败告终

对于新政推行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秦始皇并非没有察觉,他也曾尝试化解这种矛盾,从而使得这个新生的帝国能够稳固下来,可惜他的努力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虽然目前关于“坑儒”事件中的“儒”到底作何解释,目前仍然有争议,但从《史记》记载来看,“术士”的可能性极大。

秦始皇从孩童时期就以人质的身份随父亲异人被扣在赵国,他是最恨受人胁迫的,儒生们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变相复辟六国。

这种行为是任何一位君王都不可能容忍的,何况是王中之王的始皇帝!

秦始皇腰间的嗜血宝剑已经跃跃欲出。

丞相李斯深知秦始皇的脾气,自己虽然已经混迹了官场,但好歹也是个文人呀!

他刚忙跳出来做儒生们的思想工作,哪知却不讨好碰了一鼻子灰,眼看形势愈演愈烈,再不采取雷霆手段将会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就这样发生了。

秦始皇的做法是简单粗暴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后遗症也是影响深远的。

自古以来,秦始皇都被称作是暴君,直到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下不再是非黑即白,可以说,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焚书坑儒实在是秦始皇为求自保的无奈之举。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舻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