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菠萝名称由来(菠萝这个名字的由来)

导语:“菠萝”的名称从何而来?

菠萝名称由来(菠萝这个名字的由来)

  17世纪,菠萝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对它的认知经历了从混乱到统一的过程。在菠萝的命名过程中,具有典型的方言地域特征,例如,福建、台湾等闽南语方言区习惯以“梨”为称,有“王梨/旺梨”“黄梨”“番梨”“菠萝梨”的称呼;广东粤语区则将菠萝蜜与菠萝混称,有“草波罗”“波麻子”“波罗”等称呼。

  如今,“菠萝”和“凤梨”是大众公认的称呼。通过广东、福建、台湾和其他省份的方志记载,可以大致厘清“菠萝”作为水果菠萝称呼的来由。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菠萝”并非指称现在人们通常认知的水果菠萝。一般认为,广东地区是最早种植菠萝的地方,可查到的最早载有该水果的记录是《新兴县志[康熙]》(1687):“波罗,即波罗蜜,大如斗,别有草波罗,形不相类。”而《高州府志[光绪]》(1890)解释:“草波罗,叶、实俱类橹罟叶、实,俗名波麻子。皮丹,肉黄而香。”“橹罟”就是通常俗称的“假菠萝”,而“草波罗”的叶子、果实都与“假菠萝”几近相似,显然是水果菠萝无疑。也就是说,广东人习惯称呼菠萝蜜为“波罗”,而把水果菠萝叫“草波罗”“波麻子”。如今,在广东人的口语中,仍然把树上长的叫“大树菠萝”“波罗”,地上长的叫“草波罗”“地波罗”“麻子”“兜子”,确乎是沿袭着初始称呼而来。

  那么,为什么会以“菠萝/波罗”称呼水果菠萝呢?这其实是一场阴差阳错的误会。从《赤嵌笔谈》(1722)可以知道:“粤西以波罗蜜为天波罗,黄梨为地波罗。”根据《粤中见闻》(1801)可知,粤中的“波罗”也是称呼“波罗蜜”的。这么说,到底哪里的“波罗”是称呼水果菠萝呢?

  我们在《台湾通志[光绪]》(1892)中找到了答案,其言:“粤东谓黄梨为波罗。”而《归善县志[乾隆]》(1783)中收有“波罗蜜”,也收有“凤梨”,言:“凤梨,亦名黄梨,俗曰波罗。”归善正是粤东地区。换而言之,在粤东附近的地区才有称呼菠萝为“波罗”的习惯,而清代道光年间《植物名实图考》(1846年左右成书)中的记载给人们造成了错觉。

  《植物名实图考》第一次将菠萝的画像与名称结合起来,形成图文兼备的解释:“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生乡野间。实如萝卜,上生叶一簇,尖长深齿,味色香俱佳,性热。”要知道,《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区域性植物志,对近代植物学的研究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虽然,“波罗”的说法只是粤东一小部分地区的称呼,但写入《植物名实图考》后,它就从地域性的称呼上升到了普遍的共识称呼的地位。

  正是源于《植物名实图考》的权威性及其影响力,在民国时期,大型辞书的修纂都将菠萝定为“波罗”,立为统一的条目。新中国成立后,为明确其植物属性,给“波罗”添上了草字头,自此,“菠萝”成了水果菠萝的固定称呼,广为流传。(薛诗艺)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