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后半生(前半生后半生什么意思)
导语:前半生锦衣玉食,后半生沦落飘零
前半生锦衣玉食,后半生沦落飘零
——南北朝诗人庾信
庾信(513—581年),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北朝文学家。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亲庾肩吾是当时大官之一,亦是著名的文学家。据《周书·庾信传》记载说: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俩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
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被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又称之为庾开府。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一方面又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有《庾子山集》传世。
庾信的人生从他42岁出使西魏算起,可分为两段,前半段雕栏玉砌,意气风发,后半段沦落他乡,几经飘零,苦涩难耐。突然遭遇了家国变故的庾信,在后期诗歌中抒发着难言的愁绪。他就像一位行吟诗人,在北国的辽阔疆域低吟浅唱,他几乎实现了自己的诗歌理想,但也遭遇了诸多无奈与屈辱。
杜甫曾评价说:“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清代学者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提到庾信诗歌的特点:“情纠纷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庾信滞留在北方后,一直承受着着错位的痛苦。即使受到北周的重用,但是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他。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哀江南赋》节选)
《哀江南赋》是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文字真实、凄婉而深刻。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有“赋史”之称。杜甫有诗歌云:“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说出了此赋的特点。
庾信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虽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更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心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