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过是勿忘初心罢了什么意思(修行不过是勿忘初心罢了下一句)
导语:修行,不过是勿忘初心罢了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0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物处于安静时容易把握,没有任何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的时候容易瓦解,微小的时候容易消散。在没有生发之前就干预,在没有动乱的时候就治理。
事情于安静未动、未有征兆前谋划,当然是最好的,因为还未兴作的事物是容易分解的,还处于微弱的时候是容易消散的。
所以想达到“事无事”的目的,要在事情还没有产生危机时就及时处理,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动乱时就着手治理,则一切都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这是防止危害产生、防止事态恶化的有效方法。
0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合抱的大树,是从微小的萌芽生发长育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低层的泥土向上堆积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步子开始行走的。
恣意妄为就会遭致失败,试图执掌反而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而没有失败,不执掌而没有失去。
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循序渐进地发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万物从无到有,从虚到实,是个不能跃进的过程。真正的有道是“无为”,无为是内在的“无味”决定的。
“味无味”是个内在心性炼养的过程,从炼养的角度来讲,凝神养气更是要从细微慢养入手。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人人都知道,重要的是将这些简单道理从细微处去实践,这才是炼养的真功夫。
道的法则是恬淡无为,妄为注定失败。执着己见的人失策,执意妄取的人失事,胆大妄为的人失身。因此,圣人有道,执道而为,不妄为而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阴符经》)故能执似不执,为若无为,如此“宇宙在乎手”,天地尽在一掌间,又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03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平常人做事往往是功败垂成,如果像对待开始那样去对待结局,则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所以,圣人所追求的是“不追求”,不看重珍贵的外在财货,所学习的是“不学习”,不断反复众人的过往,辅助万物的自然造化而不敢妄为。
此节继续讲内在的修为方法:修行人如果有追求的话,那么他追求的是一种婴儿状态的“无追求”,即达到无知无欲的境界,彻底看透并放下物欲诱惑。
如果要学习的话,学习的是“不学习”,即“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四十八章)、“绝圣弃智”(第十九章)的学习方法。再具体点讲,这种方法就是“观往复”,也就是第十六章里所描述的修行方法:“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如上所述,“学不学”的学习方法就如同“为无为”是让人不妄为一样。学不学,即不妄学,什么叫妄学?被外在不断更新的事物所迷惑,不断地去学习追求,殊不知“学无涯,而吾生也有涯”,这种学习永无穷尽,耗尽一生也没有学到真正的大道,这叫作妄学。
04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那么,真正的大道在哪里呢?真正的大道在万物的过往经历中就表现得很充分了,虽然世间的万事万物在表面上呈现出层出不穷的各种仪态,但它们却有着同一的道性,其道性支持的内在核心是一致的,且周而复始、不断往复。这种往复的力量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这种动力需要将自己的内心保持清虚守静,才能用法眼去观察到。所以,圣人可以观前而知后,观此而知彼,未卜而先知,未动而先谋,无非是找到了万物的根本动力所在啊!知道了万物根本的圣人,是不敢妄动妄为的,也是没有必要妄动妄为的,只需要遵循大道原则,顺应自然地去办事即可。这就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啊!平常人做事,往往在看起来势头不错的时候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住审慎如初的心态。妄心妄想一动,妄为随即到来,失败也就不请自来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修行,不过是勿忘初心罢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彤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