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是什么意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一词的复杂意味)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这个老夫有点狂——旁解《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无论是历史的记载还是历史的真实,苏轼肯定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正史、传说都惊人的一致,即便是有什么不足之处,那也都是“阶级局限性”造成的,抛开时代背景,苏轼就是个文化巨匠、官中清流。但他自己的一首词差点毁了自己的“人设”。因为有人在这首词里看到了苏轼的张狂、奢靡和自我膨胀。
这首词就是著名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且看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短短86个字,那是非一般的狂啊!
第一狂,打猎就打猎呗,还要像北方“鞑子”一样牵黄擎苍,使鹰唤犬明显是向往敌国的生活方式啊!
第二狂,打猎就打猎呗,穿个“户外服装”无可厚非,还非得要“锦帽貂裘”,这是明显的“嘚瑟”啊!
第三狂,虽然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地方官打个猎就得“千骑卷平冈”,这不是劳民伤财么!
第四狂,自比于孙权,苏轼当时是密州知州,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何德何能自比于孙权射虎啊?
第五狂,以“冯唐”自比,明显是对领导有意见,貌似“牢骚甚多”啊!
事实果真如此吗?
第一,牵黄擎苍确实是游牧民族或者渔猎民族的打猎特点,苏轼为什么会有这个爱好?其实当时牵黄擎苍的未必就是苏轼,极大可能是随性军民。先说这“牵黄擎苍”的背景吧。苏轼卒于1101年,这个时候女真人尚处于大辽的统治之下,可以说苏轼生活的年代,辽国是北宋和女真共同的敌人。
从政治上来讲,辽国压迫女真人的一个手段就是索要海东青,当时的女真人和宋朝是有联系的。从经济上来讲,女真人喜欢做生意,经常和朝鲜甚至当时的倭国有生意来往,当然也和宋朝有来往;从交通来看,女真人善造船,现在吉林也有遗址和遗迹,而且造的船可以实现海上航行;从地理上看,苏轼当年所在的密州(今日山东诸城),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北宋和女真地理位置上最近的地方。有着这些原因,女真人的特产海东青出现在苏轼手中就不稀奇了,而女真人打猎的方式也很可能影响山东半岛上的宋人。因此牵黄擎苍也是女真人与宋人交往密切的一个见证吧。和“里通外国没啥关系”
第二,说说“锦帽貂裘”的事情。当时的密州出现了很严重的蝗灾,苏轼带人组织百姓灭蝗,茹素斋戒,带头俸薪锐减,“斋厨索然,不堪其忧”,甚至把家中能变卖的物品都用来赈灾。不想蝗灾平了,又来了旱灾,于是又全力抗旱,设坛祈雨,结果还真的下了大雨,旱灾也算克服了,当年密州收成总算是基本保住了,为了感谢上苍,他带着军民去祈雨的地方“还愿”,既然这么庄严的事情,当然要“锦帽貂裘”穿“板正儿”的啊!
第三,说说“千骑卷平冈”。这其实也是文人常用的手法,善于夸张,说是“千骑”,实际可能就是几十上百人,在第二点里说了,这是全民去“还愿”,驱蝗求雨都成功了,即便是派代表,士农工商兵的这一块那一块的一划拉就是几十人么,所以随从多也是情理之中。
第四和第五狂就一起说吧。从词的下半阕看就一目了然了,“天狼”是指盘踞在西北,对大宋领土虎视眈眈的西夏。苏轼在年轻的时候就写过平番策之类的文章,彼时西夏战端正起,哪个血性男儿不希望去建功立业啊,祭奠还愿大礼已成,带着大家在归途正好玩一票军民“联合演习”,体会一下孙权射虎的感觉,这才是男人么,况且当时北宋重文轻武,苏轼也难得有这样一次沙场点兵的机会,于是嘚瑟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再加上当时也没有“文字狱”这一说,这样看来这首词虽然狂,但狂的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狂了一千多年,把多少男人从少年狂到白头却至今还在狂着啊!
作者相关文章:开挂的老苏家——(六)“对面的父亲看过来”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这个老夫有点狂——旁解《江城子 密州出猎》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