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挠你痒不痒(挠痒痒不痒是怎么回事)

导语:俗谣解颐:挠挠痒痒,痒痒挠挠。不挠不痒,不痒不挠

挠你痒不痒(挠痒痒不痒是怎么回事)

这是小时候爷爷教我的一个《挠痒歌》:

挠挠痒痒,痒痒挠挠。不挠不痒,不痒不挠。越挠越痒,越痒越挠。

幼时记忆力好,加之此歌谣如同一个绕口令一样,于是立马引起了我的兴趣。编此谣者,绝对是个高手。

挠痒,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手挠,或借助工具挠,都再平常不过了。工具之一,痒痒挠儿。

痒痒挠儿,好像全国各地都这么叫。但是古时它还有个别名,叫“麻姑爪”。相传有一位仙女叫麻姑。她的手指十分纤细,如同鸟的爪子。有诗为证:

“道成若见王方平,背痒莫念麻姑爪。”(苏辙)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杜牧)

麻姑爪,它或竹或木,长把儿短爪,模仿人的手臂和手指,弄成了一个小发明。它虽仅为简单模仿,但延长了手臂,故可挠人所够不着的地方—- 后背。在这一点上,它又胜过人的手臂,称之为“机械手”之鼻祖,恐也不为过。

尽管时代在前进,科技不断进步,但是这个发明却常盛不裹,几乎无“人”取代。它的简单性,简便性,物美价廉性,都注定了它的长寿。

简单性,是发明的一个特性。同样一个效果,复杂的,往往输给简单的;造价高的,往往输给价低的。

“挠痒”二字,拆开来,排列组合,变化无穷,是此谣耐人寻味、妙趣横生的优长所在。数学家让它弄得眼花缭乱,语言学家让它弄得五体投地,相声名家让它弄得服服帖帖。

从生理上讲,痒,往往是痛的前奏。成语“无关痛痒”表明,痒和痛,其实是哥们儿或爷们儿。

实践证明,单纯靠挠,并不能止痛。但是人们偏偏乐此不疲,依旧在痒的时候习惯性地用手挠或擓(kuai)。所以,才产生了这个歌谣。其中“越挠越痒”是警示语,而“越痒越挠”则是恶性循环。其结果可能只有到了皮肤被抓破、挠出血痕,方解痒罢手,暂停,停业。但是“停业”片刻,新一轮挠痒就又开始了。

钱锺书先生也曾在其 《管锥编》中提供了另一个版本的《挠痒歌》:

“左边左边,右边右边,上边上边,下边下边,不是不是,就是就是。”

这首歌谣,简直太生动、太形象、太有生活、也太有创意了。其中都是平常话,寻常语,毫无形容词比喻句什么的,简直就是大白话的堆砌罗列。哎,砖头一块块堆砌起来,可以成墙,成院,成楼,成厦。其白描式的罗列,画面感极强。假如拍一个动画片,恐怕绝不会输于《三个和尚》的。

此谣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是请人代挠。甲痒乙挠,难免不确。甲动嘴乙动手,难免指东挠西。笑料,因此而生,而成。

痒,如虫子爬,似蚂蚁行,其难受劲儿比疼痛还要令人难忍。如是,还是继续挠吧!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