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下知有之的意思(太上下知有之)
导语:《老子》有言“太上,下知有之”,怎么理解才算到位?
有人会说,你这个版本不对,应该是“太上,不知有之。”
其实哪个版本不重要,重要的是:
1,如果下知有之,知道的是什么。2,如果不知有之,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首先非常明确,这里的下,指的就是百姓(百官),而不是普通的平民。
简单地说,“下”就是指太上的“下级”。
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才算到位呢?
这个就要对《老子》全文特别熟悉才行。
联系后文第56章: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为天下贵者,即为“太上”。
为什么呢? 因为次一级的,就可以亲可以疏了。
可以亲之,就可以疏之。当然就可以誉之,可以毁之了。
下知有之或者不知有之,强调的都是一个观点:
就是在下位者不能给“太上”做人物画像。
如果用打仗做比喻的话,就是太上之人用兵之策无穷,那么不论是对方还是下级都摸不到他的定势。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对于国家管理也一样。
太上之人管理国家,无可无不可,没有特别想干的事也没有特别不想干的事。
可以再联系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而对于个人生活,太上之人更是让下级不可琢磨。
联系第12章:
圣人为腹不为目。
太上之没有显的个人爱好:不沉迷打球球,也沉迷K歌,不沉迷秀肌肉,不喜欢展示自己读了多少书。
当然了,这只是理论上可以有这类人存在。
套一句话就是,理固有然,事无必至。
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在理论上可以存在,但在实现的历史中很难找到。只能说某个人接近这种状态,或者可以用这种状态来形容某个人的境界。
还是这样的人领导多一些:下级可以亲而誉之,或者畏之,或者侮之。这样的人就不胜枚举了。
如果非要说中国历史上哪个人接近“太上”的境界,我觉得或许周文王可以,或者刘秀也相当接近。
离我们最近的人,邓公可以算一个——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有对《老子》感兴趣的,欢迎交流。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
本文作者:
王鸿飞
大蓄书院国学讲师,代表作《老子略释》。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
本文作者:
王鸿飞
大蓄书院国学讲师,代表作《老子略释》。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