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烧火塔(八月十五烧塔的由来)
导语:八月十五:烧塔和放孔明灯
我们那里过中秋节,除了团圆吃月饼之外,还有一些与别处不同的风俗:烧塔和放孔明灯。
说烧塔,并非真的找一处古塔,放一把火烧个灰烬。其实是指八月十五那天晚上,临时在自家院子门口,用砖石临时垒起一个小塔,然后用火来焚烧,最后塔倒掉的一种民俗。
至于烧塔的源头,据说宋元时期,北方蒙古人南侵,并占领江南大部,蒙古人的残暴统治,让江南人民水深火热,苦不堪言,每年到八月十五中秋节,便在自家门前,垒一石塔,塔与鞑谐音,暗指蒙古鞑子,放一把大火焚烧,叫烧鞑,塔毁人亡,以泄心中的愤恨。后来虽然蒙古鞑子被赶回北方去了,可烧塔的民俗却保留及传承至今。
八月十五那天下午,父亲和我们兄弟几个,便会四处找砖石,在院子的开阔处,开始垒塔。父亲是个垒塔的好手,先把地基用锄头整平,找几块大的光滑的砖石垫基,然后围成圆圈,底部大,层层叠叠,往上渐渐收拢,六七尺高,呈正圆锥体,到顶部收成一点,塔身留有大大小小的缝隙,以便空气流通,等下烧塔时才不会熄火。底部留有一个土灶口子,我们往里面塞满了木柴,有时为了火焰大些,甚至会淋上柴油。
吃过晚饭,天刚刚黑,用三牲敬完祖宗,我们便开始烧塔了,一阵炮竹噼哩啪啦响过,父亲便开始点火了,塔底的干柴片一下子便燃烧了起来,红通通的火焰从塔隙窜出来,像蛇吐着信子,忽进忽出,忽明忽暗,煞是好看。当然现在烧塔并非发泄对鞑子们的怨恨,而是重新寓意为:烧塔,塔谐为发,越烧越发,让日子过的红红火火。而且在烧塔的过程中,不能用木棍去捅塔,必须用火自然而然把塔烧倒 ,塔必须塌,才能算完美!每当塔被大火包围,火焰窜的老高,火星四溅,在黑暗里烟花般的璀璨!我们围着火塔又唱又跳,塔轰然倒塌,我们怀疑,大概这塔不是被火烧倒的,是被我们的欢声笑语给震塌的!当然这塔能够恰到好处的倒掉,这更和父亲垒塔的手艺高超有关,塔能烧倒,自然示预我们的清贫家在父母的精心操持下,虽然不可能大富大贵,但也祥和平静!
别人家垒的塔,可能是太坚实的缘故,就是浇上柴油,连烧几个小时,就是不倒,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乌漆麻黑的仍屹立在那,主家心里暗暗窝火,但也无可奈何!
除了烧塔,还有另一习俗便是放孔明灯了。这孔明灯据说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的,最早用来传递军事情报,后流入民间为百姓所娱乐。孔明灯用竹篾为支架扎成灯笼状,外面罩上一层棉纸,底中央用根铁丝捆上一团沾油的棉花,点燃棉花,根据热力上升的原理,孔明灯就会慢慢升到天空,人们习惯在孔明灯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或祝福,更有痴情的男女,把平时暗恋他人的情话写在纸上,挂在孔明灯里,孔明灯徐徐的升到天空,随风飘洋过海,把这份爱恋传递给远方的情人。黑色的天幕,忽儿飞升起成百上升的橙色的孔明灯,而且每只孔明灯上都有温馨的祝福,或者一段脸红心跳的情话,圆月之下,星星点点,萤火虫般的越飘越远,闭上眼睛想想这都是一件浪漫的事儿!
然而由于这孔明灯操作不当,时有引发山火,政府已明令八月十五不准再放孔明灯。
八月十五月圆夜,烧塔,放孔明灯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犹如餐桌上的肉汤,撒上一点鸡精,便让我们的中秋节过的有滋有味。烧塔,也许还可以继续传下去,放孔明灯,怕只能成为一种记忆了!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