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借助造句怎么造(借助可以造什么句子)

导语:借“造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借助造句怎么造(借助可以造什么句子)

在检查学生作业时,发现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数的5倍比1.95与4的积多2.95,求这个数是多少?”很多基础差的同学不会用方程解答,询问后得知,他们读不明白!其实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式,然后根据等量关系是列出方程,最后求出方程的解。可是学生不理解,也就不能够找出等量关系式,更谈不上用方程解答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这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当时我考虑到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引导学生进行断句,描述题意;一种是造句。最终我决定用造句来引导学生理解。我从中提炼出“……比……多……”这样一组相关联的词语,让学生造句。有学生说:“苹果比梨多5个”,我板书了下来,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学生说:“我班男生比女生多10人”,有学生说:“小红比小明多5支铅笔”,有学生说:“10比1多9”,学生们想到了用数字描述,我赶紧在黑板上记录下来,这下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像“100比10多90,10比8多2,……”脱口而出,我看到学生上路了,指着“10比1多9”中的10追问道:“不改变10的大小,你能把10换成一个含有算式的短句来进一步的描述这道题吗?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深思,课堂安静了下来。

片刻,谷页轩同学慢慢的举起了手。我请他站起来回答。他怯怯地答道:“15减去5的差比1多9。”我微笑着对他说:“恭喜你回答正确!但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让15减去5?’”他强调说:“因为15减去5等于10,没有改变10的大小。”我赞赏道:“你很善于思考!”然后,我继续追问:“还可以怎样描述?”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开始纷纷举手。有的说:“5加5的和比1多9。”有的说:“5的2倍比1多9。”(板书)有的说:“20除以2比1多9。”……我指着“10比1多9”中的1接着追问:“这里的1是否也可以像前面的10一样进行替换?”学生们自信的答道:“可以!”我让李佳乐尝试改动。他很顺利地给出了答案。

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10和1像上面那样同时改动,你会怎么说?”耿明宇站起来回答道:“15减去5的差比2减去1的差多9。”(板书)我又继续引导学生从加、减、乘、除各方面进行表述。并有选择性的把学生的表述进行了板书。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多’还可以换成那些词?”学生们稍加思考后,认为可以把“多”替换为“少、贵、便宜、高、矮、大、小”等词语。然后我开始引导学生反思:“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总结说“比”前面表达了一个意思,“比”后面又表达了一个意思,“多”后面说的是结果。我对同学们的总结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后我指着板书问同学们:“你们能把这些文字题目分别用算术等式表示出来吗?”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后纷纷写出了等式,如,10-1=9,(15-5)-1=9,5×2-1=9、(15-5)-(2-1)=9,5×2-3÷3=9。

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等式题:25×2-15÷3=95让学生编题,学生稍加思考后,编到:25的2倍比15除以3的商多95,。我肯定了他的回答,然后把25×2-15÷3=95改成2X-15÷3=95,激发道:“这样还会编吗?”同学们有了前面的经验很快地编出了题目:一个数的2倍比15除以3的商多95,这个数是多少?我赞扬了学生的编题能力。然后接着问学生:“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发现这类题目具有共同的特点,那么,能用公式把这个共同特点表示出来吗?”经过讨论得出共识:a-b=c,a和b既可以表示一个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算式。

最后我出示了学生原先读不明白的题目“一个数的5倍比1.95与4的积多2.95,求这个数是多少?”要求同学们用方程解答。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们顺利地解答出了这道题目。

反思:造句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是学生比较熟练的基本技能。在这次数学课上,我把造句引入到了数学课堂,以学生熟悉的技能为抓手,以学生的基本经验为媒介,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深入,引导学生造句,表述,列式,编题,解答,在学生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这说明学科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积极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拓展思维,建构模型,形成理性认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思整理编辑!